现代人注重健康养生,也愿意花钱购买有机蔬菜。但本地有机蔬菜的产量却难以增加。目前获得有机认证的本地农场只有两家。我国有机种植面对哪些挑战?当局和农场又有哪些因应之道?《晨光聚焦》带你了解。
这座面积约6000平方尺的有机农场,是廖全发40多年的心血结晶,种植的蔬菜包括番薯叶、西洋菜、豆苗、葵花苗等。
由于坚持不使用农药和杀虫剂,如果菜叶上有虫就得动手捉。如果虫害太严重,就只能眼睁睁看着农作物泡汤。尽管辛苦,72岁的廖全发仍坚持有机耕作,笑说自己有傻瓜精神。
廖全发,全发有机农场创办人:“我傻瓜嘛,傻瓜才去种有机的,不用接触到农药,一有农药我就感觉得到。”
本地或国际机构认证的有机蔬菜都需采取土耕法,也完全不能使用农药和化学肥料。然而本地越来越多现代化农场,受限于土地耕种面积小,多半以水耕法种植,才能以最小面积达到最大产量,但也因此无法符合土壤耕种的有机认证定义。
本地有机认证是在2017年,由新加坡标准委员会旗下的食品标准委员会,委任国际认证机构Control Union来审查。
至今获得有机认证的本地农场有两家,包括私人有机垂直农场天鲜,以及职总平价合作社同泰国供应商合作经营的农场。而本地领有执照的蔬菜农场约有110家,可见有机农场占比极低。
除了受限于耕种方法外,本地有机认证费用每年约3500元,对于小型农场来说申请门槛较高,多半不会花钱申请认证,部分农场也会改由申请其他国家的有机认证。
参与经营有机农场,廖全发的侄子廖振欣表示,农场早在2013年时,已在泰国申请有机蔬菜认证,虽然每年也需要重新认证,但费用只需三位数,比在本地认证来得便宜。
廖振欣,全发有机农场经理:“每年都要更新它,要邀请他们回来做检查和测试,还有那些数据全部的记录,记录表格全部要做完给他们,以便进行认证审查。”
尽管本地有机耕种不易,但不意味着本地蔬菜品质比不上进口蔬菜。新加坡农场强调科技化和自动化生产,让蔬菜生产过程更具永续性和新鲜度。
要达到农场运营的高清洁和节能水平,同时又能将蔬菜生产提高,秘诀就在这个电脑控制室。
巴伯,茂丰农场总裁:
“这台电脑从气象站获取信息,因此获知温度和湿度,可以根据需要打开遮阳和通风设备。它还控制从这些大桶中运送肥料,我们分别将A和B混合物导入这个大搅拌器中,它们混合均匀后,就会被运送到每个温室的各别水箱中。”
当局也依照新加坡的种植环境,订出适用于本地蔬菜评鉴的标准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