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光|着眼天下:马国居銮公共大巴刹 变身艺文空间

马来西亚柔佛州的居銮公共大巴刹,在40年前曾经十分辉煌,但现在只剩下零散的档口,顶楼更成为了一个大型的闲置空间。不过有一群年轻人却看见了这座巴刹的潜力,在去年年底主动入驻巴刹内。今天的《着眼天下》我们就到巴刹走一趟,看他们如何利用那个老旧的空间大放异彩。

居銮公共大巴刹 往日辉煌不再
马来西亚柔佛州居銮的公共大巴刹,早期是从居銮老街上的老巴刹搬迁到这里,从80年代开始运作,至今已有40多年的历史。

巴刹的外墙用通风砖砌成,巴刹里头的档口及店面都漆上各自的门牌号码,摊位也多设有铁笼式装置防止偷窃。如今事过境迁,巴刹建筑因年久失修变得残旧,屋顶也开始漏水,卫生问题也成了一大诟病,加上许多老摊贩也退休了,再也不见早期的辉煌。

高龄83岁的陈伟健是这座巴刹的元老级前辈。曾是一名鱼贩的他,经历过在老巴刹摆摊,再搬迁到这里的日子。五年前退休后,仍时常回到巴刹走走,和老朋友们叙旧。

陈伟健 退休鱼摊摊主
“以前生意好,没有这么多百货公司,全部来这边拿货,那时很好赚。到后来输是当然是输,人潮现在20%,以前可以80%。因为百货公司这么多,全部凉凉的冷气,又清洁卫生。这边的环境危险、肮脏又臭,即使投诉了就像补路洞,做没多久又烂了。所以又没有人潮,又没有货色。我退休的时候没有这样差。”

巴刹日渐残旧,卫生问题依旧无法彻底解决。档口逐日减少,摊贩们担心生意一天不如一天。

陈福仁 巴刹菜摊摊主
“有听他们讲要搬迁。要重新翻新巴刹。要到什么地方要怎样做生意?在这边很市区很好做,比较有生意。如果搬到郊外去要做什么?”

用艺术翻转 巴刹闲置空间华丽变身

居銮公共巴刹目前面临的窘境,是多年积累下来的问题。随着老一辈摊贩逐渐退休,巴刹里的档口无人继承,就越显凋零。然而就在去年年底,一群年轻人看见了这座巴刹的潜能,主动入驻巴刹内,想要透过艺文的角度,让更多人尤其是趁春节回乡的年轻人,了解及看见这座巴刹的可塑性。

作为居銮人,青年艺术家陈建泯对这座位于市中心的巴刹并不陌生。顶楼闲置的空间看在陈建泯眼里简直就像是捡来的宝贝,于是号召一群年轻人发起《巴刹实验场》计划。

陈建泯 巴刹实验场发起人
“我坦白说如果不是因为要做这个计划,我是不会想要进来这里的。因为作为一个90后,有得选的话当然是去购物商场里买菜了。但是其实巴刹有它的特色,是因为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还是比较靠近。”

前前后后忙碌近三个月,巴刹闲置的空间华丽变身,等待访客上门细细品味。巴刹的镂空砖墙,因着彩色玻璃纸的特性,成了光和影交织而成的美学创作。

活动期间正好遇上绵绵细雨,巴刹屋顶漏水的情况,成了艺术家就地取材的其中一个创作。

陈建泯 巴刹实验场发起人
“我们拆掉了已经生锈漏水的天花板,然后再重新盖了一个可以收集雨水、有一点斜度的天花板。你可以说它是一个生态系统,你也可以说它透过这些装置,回应一些我们对建筑物,或者对比如说雨水漏水的议题要如何共存。”

从项目开展到活动进行期间,能看到许多年轻志工在场内外忙进忙出。最年轻的志工仍是在籍中学生,而离家在外的工作人士也特地回乡参与。

罗璟彤 巴刹实验场志工
“其实小时候上巴刹的时候内心是很抗拒的,因为味道很重然后地上很潮湿,每次走过的地面都要很小心翼翼。听到他们说想要在这个空间做一些东西的时候,我觉得蛮酷的。所以也想说想要在工作之余,也排出时间来参与这个活动。我觉得也是办这个活动的意义所在,就可以让更多年轻人有这个机会,再一次踏入这个巴刹,然后用另外一个视角去看这个巴刹。”

《巴刹实验场》农历新年开放参观

《巴刹实验场》这个结合了在地青年自发推动的醒觉艺术活动,也获得了巴刹的摊贩们及当地人的支持。居銮人齐聚在这座承载着居銮成长历史的地方,在这一天巴刹仿佛回到了往日的光辉。活动从1月20日开幕,持续到2月25日。农历新年期间都有开放。陈建泯表示,希望趁着农历新年期间,有回来居銮的居銮人可以顺便来巴刹逛逛。
 

相关标签
  • 马来西亚
  • 柔佛
  • 居銮
  • 巴刹
  • 晨光第一线

    新闻、时事信息热辣送上,社会、生活专题天下网罗。早晨新闻资讯节目《晨光第一线》,每周一至周五,早上9点和你见面。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