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循环、再利用,赋予食物垃圾第二次生命。食物垃圾包括了厨余、食材边角料及食品加工副产品等等。将这些食物垃圾升级成为具有经济价值的食品,或是有用的物料,不仅是应对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的可持续方案,更是推动循环经济和绿色创新的重要路径。今天的《晨光聚焦》,一起走进两家公司,看看它们怎么将食物垃圾转化为健康面条和动物饲料。
厨余变资源 滨海湾金沙三管齐下推动减废
新加坡滨海湾金沙,每天高达1万2000公斤的食物垃圾被收集并经过分类处理,最终转废为宝。滨海湾金沙可持续发展总监罗杰西蒙斯介绍:“在2024年,我们成功地转移了65%的食物垃圾,使用多种科技方法来处理它们。”
这些被收集的食物残渣来自餐厅、顾客餐盘以及自助餐台,包括果皮、骨头和吃剩的饭菜等。为了最大程度减少浪费,滨海湾金沙采用了三种主要的厨余处理方法:
1. 有氧消化池
自2013年起启用,将厨余分解成残余材料。
2. 脱水与研磨系统
可将厨余体积减少约50%,处理产物用于黑水虻幼虫养殖,虫粪则被用于本地农业作为肥料。
3. 厨余处理系统
利用活性氧技术,将食物垃圾转化为高热值的基质。这种物质看似泥土,无明显异味,最终被加工成颗粒,成为鱼饲料的一部分。
在这种鱼菜共生系统中,鱼类排泄物进一步被分解,为水培蔬菜提供营养,每周可收割约500公斤蔬菜,形成生态闭环。
食品副产物变身健康面条 应对粮食与营养双重挑战
另一家食品科技起步公司则将目光转向食品加工过程中的副产物。他们研发了一款富含高蛋白和高纤维的健康面条,主要原料来自榨花生油后剩下的花生饼粕和制作粉条丝过程中的红薯渣。
昊德健康创始人龙曼慈指出:“全球食品系统已经占温室气体排放的三分之一。如果我们再去种植更多更多的话,对地球会有很大很大的损害。所以我们要推动的是把已经种好的谷物,怎么样再次利用。”
这种面条不仅富含营养(每100克含32克蛋白质、12克纤维,仅27克碳水化合物),而且特别适合糖尿病患者。与糙米面相比,蛋白质含量高三倍,纤维高四倍,碳水则减少两三倍。
音昱厨师施慧玲分享:“这种面条煮法和普通干面差不多,只需三到五分钟。它的味道中性,适合搭配重口味酱料。吃起来更有弹性,有点像高纤米粉或意大利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