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故先驱剧作家郭宝崑(1939-2002年)的一生跌宕起伏,但却是精彩的。他的名字与本地剧场发展画上等号,也曾在电视台工作,是电视辩论会的创始者;他最黑暗的时期,是因内部安全法令被扣留的四年多。
郭宝崑善于从日常中汲取灵感,将身边长辈的语言隔阂、传统与现代的碰撞融入创作,赋予作品鲜明的本地色彩,也折射生活的真实与深刻,有时甚至带有批判。他的经典作品有《寻找小猫的妈妈》、《㗝呸店》和《棺材太大洞太小》等。

《星期二特写》于1989年制作的《冲破四堵墙 - 郭宝崑速描》中,郭宝崑说,戏是离开不了生活的,他希望通过戏剧与观众一起思考一些问题,包括人生的价值。而作为演员,他认为必须非常敏感,“敏感于观察人,敏感于观察自然界。“
郭宝崑十岁移居新加坡,学生时代便活跃于话剧活动,后赴悉尼国家戏剧学院深造。他与妻子吴丽娟创立表演艺术学校(实践剧场前身),为本地剧场注入新活力。

他也不断地寻求突破自己。1970年代中被拘留期间,他自修马来文、研读莎士比亚全集。1980年代,他顺应英语剧场兴起,创作英文剧本,展现对多元文化的拥抱。

毕生从事创作,且是在新加坡文化事业的萌芽期,但郭宝崑表示他仍愿再来一次,“放弃的念头常常都有,因为路很难走,但我也始终没有挨饿过。演员,搞戏的人多数都是非常敏感的人,很多也都是很有热情的人,跟这些人一起生活,一起奋斗,也是非常甜蜜的事。如果我只能够以戏剧的甘和苦作为我的参考坐标,我想再来一次也不妨。”

《光影留艺》系列短视频精选自《星期二特写》历年制作的艺术家纪录片,让观众重温八位艺术大师——刘抗、郭宝崑、潘受、黄荣庭、巫漪丽、林子平、吴丽娟和陈瑞献——的创作理念与艺术心得。适逢政府推出文化通行证计划sgculturepass.gov.sg,新加坡公民可获100元用于参与本地文化艺术活动,这与8视界《光影留艺》希望助力本地文化发展和推广的宗旨契合,鼓励大家善用通行证,欣赏本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