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华人传统观念里,常说“养儿防老”。孩子长大后,应该给父母家用吗?给多少才算合适?不同年代、不同家庭可能会有不同的答案。
新传媒艺人朱厚任说,他并没有要求孩子给他家用。在他看来,家用更应该是“量力而为、甘心乐意”的举动。他认为,给家用并不能代表什么,更重要的是孩子能花时间陪伴自己,每周聚在一起。
本地父母在家用课题上更开明 愿意“拿少花少”
《狮城热话》摄制组早前走上街头,询问不同年龄层对于“给家用”的看法。年轻受访者普遍认为“应该给父母家用”,但会依收入水平和经济负担来决定数额;年长受访者则表示不希望成为孩子的负担,愿意“拿少花少”。
飞跃社区服务助理资深社工黄美玲观察到,国人对家用的观念逐年来有所改变。整体而言,新加坡许多长辈的想法更为开通,大部分还是会以晚辈的福祉为先,愿意牺牲物质来成全儿孙幸福。
她指出,较年长一代往往把给家用视为孝心的表现,内心也会有所期待。不过,如今越来越多父母理解孩子生活压力大、赚钱不易。年轻一代在家庭经营上,对生活素质要求更高,例如花更多钱在孩子教育、出国旅游等方面,因此在给家用时会更谨慎。只要长辈能够调整期待,即使孩子给的数额不如心中所愿,依然能体谅。
多子女家庭 如何分担家用?
然而,在一些家庭中,若退休父母的存款不足以支撑生活,或有医疗开销,孩子给家用就显得尤为重要。身为夹心层的黄欣琳,与妹妹的共识是“有钱出钱,有力出力”。父亲不久前因下半身瘫痪住院,她承担更多金钱上的开销,而妹妹则每天去医院照顾父亲、处理家务。
在多子女家庭中,如果长期由其中一个孩子独自承担家用责任,不仅会造成财务压力,也可能带来精神负担。社工黄美玲在辅导类似个案时,会建议当事人找机会与兄弟姐妹分享压力;若仍无法解决,社工也会协助联系社会资源,提供补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