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大华银行观察,今年开始涉及亲属滥用或欺骗年长者的积蓄、房产等的案例数量有上升趋势,尤其是在邻里的分行。本地多家银行也都观察到,这类“财务剥削”的案例,一般比较难察觉,通常发生在弱势群体身上。
财务状况是否该告诉子女或亲属?
新传媒艺人陈澍城认为,父母可以让孩子知道自己有一定的存款,让他们明白自己对晚年已有规划,可以放心。但不应该将全部财务情况告知,以保留一些个人隐私。
赢必胜律师事务所律师陈俊良则表示,可能是因为”职业病“,所以不会轻易透露财务给别人。
家庭与心理治疗师袁凤珠指出,许多年长者之所以陷入财务剥削的情况,往往是因为不懂得上网、不熟悉银行流程,又或是面对语言障碍,只能依赖自己的子女或亲人。而就有部分亲属因此起贪念,或真的面临财务问题,最终滥用或者哄骗年长受害者的钱,转为其他用途。
法律如何界定”财务剥削“和”诈骗“?
陈俊良律师表示,新加坡法律尚未对“财务剥削”作出明确定义或立法,目前仍属一种概念。他建议国会探讨是否有必要立法,明确何种情况可被视为”财务剥削“。
他也分享,在他接触的案件中,不少父母因为估计到亲情或者孩子的前途,所以即使受到孩子欺骗,被骗走积蓄,也不会举报。
多数情况可能是在所谓的”你情我愿“的情况下发生,但其实过程中,年长者可能承受压力或被哄骗、操控情感。这在法律上也难以证明,民事诉讼要成功是很难的,因为不足以被界定为”诈骗“。
他举例说明,若未经他人允许或不知情下盗用他人的个人资料,如电子政府密码账号或银行账户,那就已触犯刑事法典,可依情况在《滥用电脑法令》下被定罪,面临罚款、监禁或两者兼施。
本地星展和邮政储蓄银行、大华银行与华侨银行,回复《狮城热话》的询问时表示,部分银行职员已接受培训,学习辨识客户是否承受压力、认知退化或有诈骗风险。一旦察觉异常,通常会谨慎地单独询问,确认客户本人的意愿后才继续交易。
加重刑罚能震慑诈骗犯吗?
此外,随着本地诈骗案和损失金额持续上升,当局考虑对严重的诈骗罪行,处以鞭刑,诈骗主谋、诈骗团伙成员或招募者,将面对强制鞭刑,最高可达24下。
在讨论中,新传媒主播杨振华、艺人陈澍城以及陈俊良律师,一致对这一刑罚表示赞同。
杨振华指出,这样的惩罚对诈骗犯是合适的,但对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卷入的”共犯“,则可能过于严厉。
陈律师认为,参考过去针对大耳窿骚扰等类似案件实施强制鞭刑的成效,相信这也能有效地遏制当前诈骗犯日益猖狂的问题。对诈骗犯实施鞭刑的举动,也发出明确信号,表明政府强有力的”零容忍“态度。
险些被骗 学到什么经验教训?
陈澍城最近也曾接到假冒银行的诈骗电话,对方一直尝试套取他的个人信息,好在他的妻子听出端倪,及时制止他。他随后也前往银行确认,证实电话内容确实是假的。陈澍城表示,从中认识到,遇到类似情况,应多征询身边人的意见,以防上当。
杨振华在新一期《看见主播》网络栏目中,专访了曾被诈骗300万新元,至今仍在尝试追回款项的前资深记者潘星华。振华了解到,这些骗子话术高明,擅长操纵心理。他们通常都会警告受害者不要向别人透露消息,目的就是让受害者独自承受巨大压力,在恐惧和慌乱中落入骗子的圈套。
陈律师也提醒公众,本地政府人员不会私下要求民众提供个人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