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地一项调查发现,51岁到65岁群体对年龄偏见的感受最为强烈。参与调查的学者分析,那是因为这个年龄层的人接近法定退休年龄,面对职场上较年轻的同事和他们带来的新观点和做法时,难免产生焦虑。
年过40岁 职场机会变少?
新加坡政策研究所针对4000名本地居民的调查发现,超过一半的受访者认为,51到65岁群体对年龄偏见的感受最为强烈。参与调查的张家绮博士认为,这个年龄层的员工在回顾自己的职业生涯以及未来的发展时,会和年轻的同事做比较,因此焦虑感更为明显。
接受《狮城热话》摄制队街头访问的民众,有些认为,40、50岁年龄层的人比较难找工作,但也有些觉得年龄不是问题,更要看自身的能力。
猎头公司执行总监苏运铭说,发展迅速的科技业比较有可能出现这样的现象,因为如果无法跟上科技变化,年长的员工可能更容易被淘汰。但也有很多行业如教育、医疗和社会服务,非常珍惜年长员工具备的资历和经验。
职场技能未必和年龄有直接关系
有一位网友留言分享自己42岁时,他的经理就当面告诉他,支付给他的薪水足以让公司聘请两名年轻又充满活力的年轻员工。
曾经担任广告公司通讯经理的自由媒体人汪丽贞,29岁时决定转换职业跑道加入广播业,在面试时大胆提出,她这个年纪最适合财经新闻,因为有人脉,对商业有兴趣又不怕谈投资,契合广播行业的生态。
她认为,年轻一代在掌握社交媒体上占有优势,但那是因为他们接触时间比年长的员工长,这和年龄没有关系。这就好比学习一门语言,小孩接触华文的时间本来就比成人短,不能以年纪大小做比较。
性别也是隐形的社会标签
除了年龄偏见,社会上还存在其他隐形标签,如性别。
汪丽贞说,亚洲女性过去50年,对社会隐形标签的经验比较多。她分享说,她在广告公司任职时,因为经常和老板吃午餐,被同事认定是老板的“走狗”,得知此事后,她主动向同事解释,化解矛盾。
此外,她在超市购物时,曾经被收银员认为上了年纪,并问她有没有“老人卡”,语气之中带有一种隐形标签。
张家绮博士说,和2013年、2018年的同类调查结果相比,本地社会存在的各种偏见其实已有所改善。苏运铭也认为,社交媒体普及,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民众对各种社会偏见的认知程度。
打破社会标签 从自己做起
调查发现三分之一的永久居民表示 ,比起五年前,他们感受到国籍偏见有所减少,而只有约四分之一的新加坡公民这么认为。对此,张博士解释,永久居民可能将自己在新加坡的生活体验和之前的经历比较,发现新加坡的情况比较好。
曾经在国外生活的苏运铭补充说,新加坡人的包容度很高,因为这里聚集四方八面的人才,因此能很好地融合。
张博士认为,打造包容性社会的第一步是要有意识地对社会偏见有所警惕。
“很多人会有潜意识的偏见和想法,他们自己没有意识到,他们的一些言行举止可能让看到的人不舒服,所以第一步就应该是先认识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