狮城有约 | 不守“规矩”的孩童不该带出门?社会何时能学会放慢脚步?

最近网络论坛Reddit上有个讨论火了——吵闹的孩子是不是不该带出门?《狮城热话》在YouTube发起投票,结果高达71%的人说孩子的以下行为都要立刻制止。这个数字背后,反应了社会对“乖孩子”的期待,却隐藏着哪些更复杂的问题?

才当了三个多月爸爸的新传媒艺人李腾说,他现在不再妄下定论。“之前我就觉得肯定是父母没有好好管,但现在当了爸爸以后,我的想法真的变了。小朋友有时候就是会突然失控,管什么都没用。”

媒体人石意璇则认为,公众情绪往往取决于“看到父母有没有尽力”。她指出如果父母“放任不管,在那边刷手机”,就会让人觉得是父母时常不管教小孩,是失责的表现 。

孩子大脑还在发育 "乖"的定义该改一改

国立幼儿培育教育学院课程主管范伟凤说,现在的小孩确实比十年前更容易“爆走”。她解释,长时间的屏幕使用、紧凑的课外活动和补习班,使孩子的休息和自由时间大大减少,这种“过度的感官刺激”会给他们带来负面影响,例如集中力下降、容易分心,情绪的起伏也比较大。

范伟凤引述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解释孩童如何学习以礼待人。

范伟凤也提醒,华人社会崇尚“乖孩子”安静、不惹事,但这可能压抑孩子的社交与表达能力。“教育目标应是沟通、合作,而不是单纯的安静顺从。”

自闭又怎样?特需孩童有多受伤

当孩子的不守规矩,并非仅是行为习惯问题,而是特需情况时,社会包容度的考验更为严峻。一位自闭症孩童的妈妈在网上分享,她的孩子在巴士上一直按下车铃,结果被乘客辱骂。即使她解释了孩子患有自闭症,仍被回怼:“自闭又怎样?”这句话伤到了孩子,让他从此害怕坐巴士。

游戏治疗师林秀婉自己也是自闭症孩童的妈妈,她经历过同样的事。孩子在电梯里因为太拥挤有压迫感而推了人一下,结果被骂“没家教”。这些话对孩子造成了伤害。

心理学家周泳伶博士说,自闭症孩童面对的社会压力真的很大。除了言语指责,他们还时常在学校和公共场所遭遇欺凌。不管是被调戏、被故意推倒,这些都是很平常的经历。这种社会歧视让家长和孩子都很难消化。

自闭儿不自闭  反而想被理解

关于自闭症,公众存在很多误解。游戏治疗师林秀婉指出,许多人以为自闭症孩童活在自己的世界,不需要别人的情感。周泳伶用“彩虹光谱”的概念来纠正这个观念。在她看来,自闭症存在于一个广泛的光谱上,不同的孩童处于光谱的不同位置,表现和行为都各不相同。有些孩童对声音和触觉过度敏感,反应强烈;有些则感应迟钝,反应缓慢,但内心感受同样深刻。更重要的是,这些孩童同样需要与人沟通、希望建立关系、渴望被理解,这点与一般儿童的需求无异。

包容不是容忍  从同理心开始

林秀婉发现,西方人对哭闹的孩子态度就是不一样,不会用鄙视的眼光。她希望新加坡也能学学这份宽容,"给他们多点时间、多点空间,慢一点点,这样路过的人其实也会好受一点。"

周泳伶博士强调,“包容不是容忍,包容需要一定的成熟度和宽度。” 真正的包容是用同理心去理解特需孩童如何看待世界,而不是被动地施舍同情。

在生育率低的新加坡,养小孩需要投入金钱、时间和心力,父母还要承受无形的社会压力,特别是有特需孩童的家长。当社会能放下对“乖”的执念,用耐心和理解对待所有孩子,教养孩子这份艰差或许能更容易一些。

相关标签
  • 狮城有约
  • Hello Singapore
  • 狮城热话
  • Talk of The Town
  • 自闭症
  • autism
  • 特需儿童
  • special needs
  • purple parade
  • 狮城有约

    提供每日新闻,讨论时事热点、轻松分享生活资讯。全新节目《狮城有约》,每逢星期一至五,傍晚 6.30-7.30pm,和你有约!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