缅甸强震已过去五天,灾区却仍面临多重严峻挑战:酷热干燥的气候,局部气温高达摄氏40度;基础设施、电力系统严重受损,再加上政治局势不明朗,都为救援工作增加难度。
新加坡红十字会助理秘书长陈思慧指出,缅甸灾区大量建筑倒塌,许多灾民无家可归,急需临时庇护所。高温酷热也导致灾区出现缺水、脱水等紧急问题,洁净水源、食物、药品与帐篷成为最急需的物资。
她表示,由于缅甸局势复杂,当地红十字会必须与军政府及其他组织协调,才能将援助物资顺利送达最需要的灾民手中。
“其实在地震发生前,缅甸就已经处于人道主义危机之中,水和药物早已短缺。地震进一步加剧了这些问题。因此,新加坡红十字会之后也会派出2到3名工作人员前往缅甸,协助派发总值15万新元的物资,包括干净水源、药品、帐篷和净水设备。”
她特别强调,在灾难发生后,提供干净的水源至关重要,不仅是基本生存需求,更是防止传染病暴发的关键。
“地震后,许多灾区的水源被切断。我们已向缅甸运送了90台净水器,确保灾民能获得安全饮水,降低疾病扩散的风险。”
基础设施毁损 缅甸震后救援困难重重
世界卫生组织已将此次缅甸地震定性为最高等级的紧急事件。也是新加坡观象中心研究员的南大亚洲环境学院副教授韦生吉博士指出,此次地震影响范围达500公里,受灾区域广泛,基础设施受损严重,大大增加了救援的难度。
“这次受灾范围非常大,许多桥梁和道路被毁,导致救援队伍难以进入灾区。此外,地震还可能引发次生灾害,例如土壤液化,进一步增加救援挑战。”
地震靠近核心城市 是伤亡惨重原因
韦教授解释,这场地震发生在一个走滑断层带上,即两个地块沿断层线发生水平错动。在板块运动过程中,岩层会被“卡住”,摩擦力不断累积,最终能量剧烈释放,导致地壳突然移动,从而引发地震。
至于为何这次地震造成如此严重的伤亡,韦教授指出,震中靠近缅甸两座核心城市——曼德勒与内比都,而当地许多建筑缺乏良好的抗震设计,成为人员伤亡惨重的主要原因。
余震可能持续几年
虽然主震已过去五天,缅甸仍持续发生多次余震。韦教授指出,余震可能引发更多建筑物倒塌,进一步加剧灾情。
“余震通常会持续一段时间,有时甚至长达几年,虽然强度会逐渐减弱。但必须注意的是,余震依然具有破坏性,特别是那些已经受损但尚未倒塌的建筑物,随时可能在余震中彻底坍塌。”
专家:缅甸地震在意料之内
缅甸此次地震发生在一个地震高风险区域,在研究人员看来,其实是在预料之中的。
韦教授解释,地震发生的区域属于所谓的“地震空区”——这种地区平均每200到300年就会发生一次大地震,而上一次大地震距今已过去了相似的时间。因此,这次地震的发生符合地质周期的判断。
“其实在十多年前,研究所就已经开始在缅甸地区收集相关数据。从我们专业的角度来看,这场地震并不意外。”
新加坡灾难少也需有危机意识
新加坡四周环海,远离主要地震带,因此极少发生天灾。但也正因如此,多数人缺乏危机意识与逃生知识。对此,陈思慧提醒,危机意识不应等到灾难来临时才培养。
“逃生的危机意识非常重要。我们不一定要等到灾难发生才去学习,因为我们也可能面对突发意外,例如建筑倒塌,关键时刻要懂得如何自救。”
她还提到一位同事的亲身经历。上周五地震发生时,那位同事身处曼谷一栋高楼中。因为平时具备危机意识,他当机立断,迅速从紧急出口撤离,冷静而理性地应对了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