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2023年本地拥有15岁以下青幼年子女的家庭,每月的平均开销高达8500元。这当中单是教育方面的支出,就超过了1000元,包含学费和私人补习费用等。
儿童教育专家郑婉妮博士指出,教育方面的私人补习开销可分为两大类:一是增益课程,例如音乐班。她鼓励父母让孩子通过增益班培养兴趣,有助心理健康。另一种开销是补习班,目的就是要辅助学科。郑博士强调,补习之前需要先认清孩子的学习困难,才能对症下药解决问题。
有一个13岁大儿子,也是一名大学副教授的林骊虹博士说,儿子在教育方面的花费超过官方数据每月平均1000元的开销。孩子小时候说以后想当机器人工程师,于是就为他报名相关课程,10堂课的费用为800元。后来因为表现优异,升上竞赛班,学费就翻倍到1500元。虽然开销增加了,但她认为是值得的,因为孩子有兴趣,也从中建立起自信心,为孩子创造更多的可能性。
财富规划师郑国雄是七个孩子的爸爸,孩子们从小在家自学。他认为了解孩子的兴趣很重要,以因材施教的方法来教导每个孩子。要是孩子有兴趣的是他自己不会的,例如乒乓,他会先报名上课学习,然后再亲自教导孩子。要是孩子能够学到超越自己的程度,才会送他们去向专业教练学习。郑先生也说,对他而言,和孩子相处的时间是他非常重视的,这样的教学方法也能增进亲子之间的互动。
“怕输”文化助长补习风气?
谈到”怕输“文化是否助长补习风气、增加孩子的学习压力,郑婉妮博士认为,如果上课是为了满足家长的需求,就会给孩子带来压力。她观察两位家长嘉宾都做到,而其他家长也应该做的,是倾听孩子的声音,看见孩子的需求。
郑先生则说,所谓的“怕输”其实是“家长怕孩子输”,认为只有赢才是最好的,赢了就有好学历、好工作、好前途。但事实上,输是每个孩子必学的一课,让他们在可控制的范围内学习失败,绝对有益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