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超市业界迎来变动,DFI零售集团宣布将旗下冷藏公司(Cold Storage)48家门店、巨人超市(Giant)41家门店及其他本地食品业务,以1亿2500万新元的价格出售给马来西亚零售集团Macrovalue。拥有逾120年历史的冷藏公司品牌易主,引发市场对行业价格战的猜测。消费者关注新东家的竞争策略,期待是否能带来更优惠的价格和更优质的服务。
新东家市场定位未明 价格战尚难定论
新加坡社科大学市场学副教授关冲指出,判断是否引发价格战为时尚早。
“Macrovalue虽具供应链优势,但关键取决于其品牌策略。”她分析道,“是延续冷藏公司的高端定位,还是发展多层级子品牌,这将决定其定价策略。”
关冲认为,此次交易将促进良性竞争。“若新东家能针对不同客群推出细分品牌,反而会激活本地超市市场的创新活力。”
消费者习惯改变 本地超商市场或将更细分
针对"市场饱和论",《狮城热话》编导李来玲以消费者的角度观察认为,虽然本地超市众多,但是很多时候售卖的商品类似,不能充分满足她的需求。
本地目前除了传统超市,市面上也有很多特色超市。关冲说:“在我们的人口结构和消费习惯整体是个稳步发展的情况下,通常来说我们的日常消费整体是非常稳定的。”她认为,与其说市场饱和,不如说超商必须更努力迎合消费者习惯的改变才能找到“赚头”。
关冲也预测目前的超级市场可能更加细分,以迎合消费者生活化和便利性的需求。
单位定价 真的能帮消费者做出最佳选择吗?
为了提升价格透明度,帮助消费者货比三家,本地五大超市计划在今年内,在指定门店为一些商品展示单位价格,也就是每单位重量或容量的价格。
李来玲透露,其实她一开始结婚的时候就有用计算器算物品单位价的习惯,也会购买最便宜的商品。但是,时间久了后发现这类商品有时量很多,也不一定用得完,反而会造成浪费。
未来试行单位定价,超市如何展示价格也会直接影响标记单价的实用性。关冲认为,无论是标价的大小、颜色,或者是货牌上的信息量都可能影响消费者的决策。因为有时信息量过大可能让消费者有更大的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