狮城有约 | 新加坡太安全 国人警惕性不足?

内政部最近进行的防恐测试中,只有约1%的公众看到可疑物件会报案。受访的应用行为科学专家认为,一些民众可能担心误报而没有采取行动,建议当局正面对待误报的情况。

新加坡太安全 民众警惕心不足?

全保家安民计划(SG Secure)的调查发现74%受访者表示自己很警惕,会注意周围的环境,而88%的民众说如果发现可疑物件,他们会举报。

为测试民众是否真的会付诸行动,内政部进行了10小时的社会实验,分别在淡滨尼和碧山的公共场所,放置可疑行李箱,以及在车内放有多个带着电线的煤气桶。

共有2530名公众经过测试点,只有438人(17%),留意到可疑物品,其他人毫无察觉。而只有26人(1%)打算或曾经向当局通报。

全国保家安民计划(SG Secure)内政部策划局副局长杨慧萍接受《狮城热话》访问时表示,因为新加坡非常安全,没有发生重大的恐怖袭击,因此对民众的反应并不感到意外。

淡马锡理工学院应用行为科学中心主任陈华彪博士说,公众看到无人看管的物品时,一般不会立刻想到和恐怖袭击有关,更多可能只是联想到有人因为去厕所或买东西,临时将包放在一边。而且有些人可能担心误报,所以没有采取行动。

他建议,为鼓励公众提高警惕,除了通过宣导防恐意识,也应该对误报的热心民众给予正面的反应,肯定他们的用心,这样才不会增加民众的心理负担。

陈博士也表示,在机构或者学校里举行防恐演习固然重要,但要慎防进行得太频密,导致民众产生“狼来了”的疲态心理。

本地建筑必须设置至少两个逃生出口

除了防恐,火灾逃生也是全民防卫的重要一环。万一在商场、剧院、办公楼等经常出入的公共场所内遇到火患,要保持冷静,听从广播通知,并在先确保自身安全的情况下,再进行通报。

企管与消防安全顾问雷庆祥说,通常商用建筑物发生火患的原因一般跟电源有关,例如电量过载。

防火专家提醒,在发生火灾时候,先确保自身安全,逃生时不要乘坐电梯,也不要返回寻找个人物品。在高楼建筑发生火灾时,要往下逃生。压低身体,可以用湿衣物捂住口鼻,防止吸入过多浓烟。

民防部队防火安全处高级主任林南光中校表示,其实公共场所的建筑物都有防火设施和设计的标准要求,帮助防止火势蔓延。基本的消防系统包括自动洒水系统 (sprinkler system)、火灾警报系统 (Fire alarm system)、消防指挥中心 (Fire Command Centre)、消防电梯 (Fire Lift)。业主需要每年请专人维护和检查,确保运行良好。
而设计方面,建筑物必须设置两个逃生出口,而且必须保持较远的距离,以防其中一个逃生出口因火势无法使用时,还有另一个逃生出口备用。

此外,在建筑的蓝图设计初期,需要考虑到逃生路线和安全出口的位置。如果路线是单向的,在没有洒水装备的情形下,走廊和逃生楼梯之间的距离不能超过15米。

而住宅设施方面,2018年起所有新建的公共和私人住宅都必须安装防火警报器。林南光中校鼓励在2018年前建成的住宅,也装上警报器,这将有助于周围民众及时发现火灾并逃生。

相关标签
  • 狮城有约
  • Hello Singapore
  • 狮城热话
  • Talk of The Town
  • SGSecure
  • 防恐袭
  • terror attack
  • social experiment
  • 社会实验
  • 火灾
  • 逃生
  • fire
  • 狮城有约

    提供每日新闻,讨论时事热点、轻松分享生活资讯。全新节目《狮城有约》,每逢星期一至五,傍晚 6.30-7.30pm,和你有约!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