狮城有约 | 四岁女童虐死案 检讨报告出炉

四岁女童江雨惠被生母和她的男友虐待致死的案件,震惊了全国。很多人都在问,这起悲剧究竟为什么会发生?

审查小组今天(23/10)公布调查报告,小组发现在处理这起案件的过程中,各个机构之间的沟通出现了缺口,对于女童当时面临的安全风险,大家的看法也不一致。

审查小组也提出七项建议,加强儿童保护的生态系统,其中包括设立申诉机制,确保每一份通报都获得适当关注。

受访的社工欢迎这个建议,但希望申诉的流程不会增加不必要的工作程序,影响效率。

建议明确分工 设申诉机制解决分歧

审查小组建议设立的申诉机制,是为了处理不同机构在风险评估和个案处理上可能出现的分歧,确保每一份通报都获得适当关注。

蒙福关爱的儿童保护服务副总监林秋意说,申诉机制将能提供一个有效而且及时处理个案的管道。

不过她也说,申诉机制可能增加工作程序,因此必须有所平衡,在妥善处理个案的同时,不会加重社工的工作负担,比如为申诉程序准备报告。

她理想中的申诉机制,是让独立机构、儿童保护中心 和通报机构直接进行讨论。

报告里的另一项重要建议,是让所有的虐童案,都交给专门的儿童保护管理机构来统一处理,其他单位则主要负责发现和通报。

林秋意认为,这样分工更明确,能让各单位清楚自己的责任。比如,学前中心专心留意孩子的异常,保护中心则专注处理个案。

提高敏感度 及早发现儿童受虐迹象

审查小组发现,不同单位在判断孩子是否面临风险时,标准可能不一样。比如,学前中心向幼儿培育署描述江雨惠的伤势时,就不够仔细,这影响了后续的应对措施。

防止家庭暴力中心的资深社工苏晓芳说,这起悲剧给所有前线工作人员敲响了警钟。

“原来我们多年来所建立起来的儿童保护网,它也有可能有疏漏的地方。”

她希望社工群体能够提高对儿童安全的敏感度,及早发现儿童受虐的迹象,防止悲剧发生。

每个人都能保护孩童 发现不对劲应有所行动

报告还特别提醒,要消除一个错误的观念:不是只有家里人才能为失踪或受虐的孩子报案。

苏晓芳呼吁,每个人都可以是孩子的守护者。如果看到邻居孩子身上有伤、或者小孩久未露面,就应该行动。

若涉及性侵、严重受伤、生命受威胁、孩子失联或家长拒绝配合,社工和公众都应该立即报警或通报社会及家庭发展部。

她最后呼吁,制度完善与社会警觉必须并行,让儿童保护网更紧密,才能防止悲剧重演。

相关标签
  • 狮城有约
  • Hello Singapore
  • 狮城热话
  • Talk of The Town
  • 江雨惠
  • megan khung
  • 虐童
  • child abuse
  • 狮城有约

    提供每日新闻,讨论时事热点、轻松分享生活资讯。全新节目《狮城有约》,每逢星期一至五,傍晚 6.30-7.30pm,和你有约!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