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地基孔肯雅病例有上升趋势,专家表示同骨痛热症相比,基孔肯雅病毒不太容易发生突变,因此患者感染后会有较为持久的免疫力。不过,传染病专科医生也说,基孔肯雅病毒导致的关节疼痛比骨痛热症来得严重很多,会痛到“直不起腰”,而这其实也是“基孔肯雅”这个名字的由来。在这个病毒最初广为传播的非洲国家坦桑尼亚,“基孔肯雅”可以直译为“弯腰”或“变得扭曲”。
专家:本地情况暂不需要引进疫苗
斐瑞医院传染病专科医生卢家燊医生表示,虽然近期本地的基孔肯雅病例有所增加,但在本地仍属少数。虽然目前在国外已有相关疫苗,他认为以目前本地的情况来看暂时没有引进的必要。
卢医生提醒,面对传染性疾病风险较高的年长者、心脏病患者以及糖尿病患者等群体在防范上需要格外谨慎。目前最有效的防范措施,是在家中做好防伊蚊滋生的工作,同时掌握更多有关该病毒的知识。
卢医生表示,尽管两种疾病都是由蚊虫传播,症状相似,如发烧、关节疼痛、肌肉酸痛等,但基孔肯雅引起的关节疼痛往往更为剧烈,且持续时间更长,可能长达几个月。不过以病症致命程度来说,基孔肯雅症没有骨痛热症严重。
病例回升原因多 气候变暖与旅游是诱因
杜克-新加坡国立大学医学院新发传染病研究项目陆雪湄教授表示,虽然骨痛热症和基孔肯雅很相似,但相比骨痛热症,基孔肯雅病毒不太容易发生突变,因此患者感染后会有较为持久的免疫力。
今年截至8月2日,本地共通报17起基孔肯雅病例,比2024年同期的八起,几乎翻倍。其实本地过去五年来的基孔肯雅症病例一直保持在低位,除了 2022年的30起病例,其他几年,一年少于15起。本地过去在2008年和2013年都曾经爆发大规模基孔肯雅病毒感染,当时的病例分别有700多和1000多起。
陆雪湄教授指出,近期本地基孔肯雅病例上升的主要原因包括全球气候变暖,使伊蚊更容易繁殖与存活,以及前往病例爆发地区的旅游人数增加,这些因素都促进了病毒的传播。
新加坡科学研究局传染病研究所院长伍芳葆教授认为,近期的病例上升其实是一记提醒,提醒大家即便传染病维持多年的极少病例,也可能会卷土重来。伍教授表示,平时无事时期正是预防疫情的最好时机,一直以来新加坡和全球科学家合作,追踪病毒变化,应对新威胁。新科研传染病研究所的科学家也在研究中发现基孔肯雅病毒导致关节剧痛的原因,为未来寻找治疗方案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