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成式人工智能让许多工作变得更有效率,但同时这项技术也可以伪造逼真的虚假影像和不实内容,在选举期间更需格外留意,律师说网民选举期间如果把准候选人制作成迷因传播也有可能触犯法律。
最近前总统哈莉玛就遭不法之徒用深伪技术伪造视频,假冒她的影响和声音针对政府发表一些负面言论。律师蓝国庆指出,制作虚假视频可能触犯骚扰、欺诈和版权这三项刑事法,同时也可能构成诽谤罪。
另外,在选举(维护网络广告诚信)修正法案(ELIONA)下,从这个星期二选举令颁布后一直到选举结束的这段期间,制作或转发数码技术篡改的虚假内容来影响选举都属于违法行为。蓝律师说,除了明显违法的深伪内容,如果网民使用他人拥有的准候选人照片或图像来制成迷因或贴纸,就有可能触犯版权法。而如果这些迷因或贴纸刻意损坏准候选人的形象,也可能构成诽谤。
早前警方和数码发展及新闻部也提醒公众,在这期间注意网上言行,不要随意转发假信息或恶意生成内容,以免触犯法律。
制作迷因恶搞 也可能造成严重伤害
不管是跟朋友聊天发迷因抒发情绪,或是看到搞笑画面想存起来制作迷因,这些看似稀松平常、无伤大雅的行为其实对画面中的人物都可能带来严重伤害。
触爱辅导与心理服务部副主任陈燕妮分享她曾经辅导过的一位女学生个案。女学生被拍到丑照并被制作成迷因,在社交媒体群组和平台大量转发,结果造成她严重心理伤害。每到一个新环境,女学生就会在内心怀疑其他人是否曾经看过自己的迷因,她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受损,甚至一度拒绝上学、参加课外活动和社交活动。
青少年和科技不可能“离婚” 如何预防青少年犯罪?
近期马来西亚也发生了中学男生盗用女同学照片,再利用人工智能深伪技术制成不雅照,在网上散播和售卖。过去本地也曾经发生体育学校学生涉嫌移花接木伪造女同学裸照并散播的事件。
制造不雅照片在网上售卖肯定违法,不过如果犯法的是未成年人,蓝国庆说法庭一般的判决是给予警告和辅导,因为即使诽谤、骚扰等罪罪成,犯法的未成年人也未必有钱缴付罚金。不过如果屡次重犯,法庭就会做出较严厉的判决。
陈燕妮解释说,青少年的自我控制能力较低,很多时候可能没有想过自己的行为的严重性,甚至没有意识到自己觉得好玩的举动可能会伤害到他人。面对这些肇事者,就需要给予他们更多时间接受辅导,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她也提醒父母,青少年和科技是不可能“离婚”的,因此建议父母不要试图阻止青少年使用科技和网络,而是教导他们正确的网络行为,让他们懂得分辨对错。
使用人工智能生成图像或电影 是否侵犯版权?
虽然生成式人工智能有遭不法之徒利用的风险,但也可以为许多行业带来创新,像是生成式聊天机器人ChatGPT的新功能,让网民把真人照片转变成吉卜力工作室动画风格的图像,大受用户欢迎;还有电影公司利用人工智能生成一部剧情长片。
不过这样的作品会不会有侵犯版权的风险?蓝国庆指出画风没有版权,因此借助人工智能生成像宫崎骏电影风格的图像,是不触犯法律的。
人工智能电影公司FizzDragon使用人工智能生成电影《郑一嫂》,4月24日就会在新加坡和马来西亚院线上映。为了确保不侵犯版权,制片人陈卓和制作团队,在生成画面时,尽可能不让片中演员长得像任何演员或真人。制作团队也会保存人物从无到有,经过人工智能生成的记录,以便在生成的角色被怀疑跟明星撞脸时,能有所证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