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公教中学在本地已有90年的历史。在马来西亚的不同州属,也有几所公教中学。唱着同样旋律的校歌,可见两国的公教中学有着一段紧密的创校渊源。
90年前,当新加坡还处于殖民地时期,从法国远道而来的天主教圣母会神父劳爱华,在奎因街的一间小木屋创办了一所学校。这就是新加坡公教中学的起点。创办于1935年,创校人劳爱华神父将公教中学比喻为双轨火车,强调中英并重,以健全教育为最终目标。
新加坡公教中学创办20年后,圣母会将这颗教育种子陆续带到了马来西亚多个地方生根发芽。随着时代变迁,新马两地公教中学的教育体制已不再相同,但公教中学以人为本的教育核心始终不变。而在马来西亚,如今只剩下砂拉越诗巫创办于1960年的公教中学仍然由圣母会管理,坚守最初的办校理念。新加坡的公教中学则在原址奎因街222号走过了将近60年的岁月后,于1992年搬迁到碧山22街。
两地的公教中学,虽然有着各自的制度和营运模式,但同样在教育中积极实践中华文化的传承,将优良价值观代代相传,滋养学生。
诗巫公教中学前任校长王喜添就见证了不同时代和地方的公教教育。1950年代,他曾在新加坡公教中学求学;1960年代,他到吉隆坡公教中学执教;1990年代至千禧年,他在诗巫公教中学担任校长。无论身处何地,他始终将公教教育中的爱与责任传至校园。
“教育不分国界” 这句话恰如其分地诠释了公教中学的精神。尽管新马两地的公教中学早已没有直接联系,但它们的教育理念共同深深影响着两地学子。正如校歌中所唱的“振兴教育,惠及同俦”,未来,这份教育的火种还会继续跨越时空,薪火相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