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以前的邮票、贴纸、偶像卡、到现在流行的潮玩、快餐店娃娃等,这些收藏品带着特别的情感价值,同时也反映着一个时代的集体回忆。
YES933主持人钟坤华分享说,他自己也有收藏物品的爱好,最近也喜欢收藏黑胶唱片。其中,他收藏了王家卫电影原声带黑胶唱片,包括经典作品《重庆森林》和《东邪西毒》。
“这几款其实是蛮限量的,就是市面上没有很多。我自己也不太常听,就是收藏,让它增值,把它好好保存起来。”
8月5日开始,每周二播出的8频道新系列《时移。拾遗》将探索收藏品背后的情感与历史。每一集通过一个物品,包括:红包、校徽、桥批、早期华文教科书和电影周边拼凑新加坡建国60年的民间故事。
参与了节目拍摄的文史工作者李国樑说:“时间移动,拾起遗珍,就是遗留的珍贵的物品。民间的收藏,珍贵的物品那么多,当时新加坡华族文化中心的研究组就特别挑选跟华族文化相关的几样东西。”
楼上票最贵 去戏院为坐扶梯
想起当年看电影,艺人朱厚任分享自己小时候,从事电影业的父亲送了他一张卡,让他免费到新加坡的四家戏院看电影。当时1965年才开幕的国宾戏院,是当时科技最发达的戏院,除了有人去那里看电影,还有很多人其实是去排队搭新加坡的第一架自动电扶梯。
朱厚任提到六、七十年代的戏院票价和现在的完全不同,“我们那个时候是一块钱前面,两块钱后面,三块钱楼上。”
不像现在,如果是看演唱会,越是楼上、越远就越便宜。朱厚任说以前坐楼上就是VIP。
红包设计反映当时人民生活
《时移。拾遗》其中一集采访了红包收藏家,李国樑分享说,不同的红包设计其实也反映了当时的人们的生活。
李国樑表示,六、七十年代的红包比较小,主要用于存放硬币,还有一些特别设计,像是一封印着船只图案的红包,其实就代表着那个年代的生活。
“我们先民从中国南来,我们回去乡下,都是靠船。所以‘一帆风顺’也就代表大家可以平平安安来回两地的一种感觉。”
1元1角红包寓意好事成双
李国樑也提出,六、七十年代更早以前的做法是用红纸把钱包好,就如一个“包袱”。他说,当时的红包很多时候1元1角的硬币,带有“好事成双”的寓意。
朱厚任也曾经收过1元1角的红包,对于钟坤华分享现在的红包大多是10元或4元,朱厚任表示10元红包不见得就比较“多”。
“以前的1元1角比现在的10元大,以前1元就可以买三碗面再加三杯水了。”
新加坡建国以来的硬币设计其实也经历了不少改变,自1967年以来出了三个系列。
其中八角形的1元硬币就是在1985年的第二系列发行的,当时为了避免钱币容易伪造,就推行这个特别设计,也在2013年发行的第三系列继续沿用。
8视界为庆祝建国60周年,推《SG60 我们的城市拼图》特备内容。从经济蜕变、身份认同和集体回忆等一共五个面向,一起回顾我国建国60年的历史。有关硬币设计和更多相关内容,可以浏览《SG60 我们的城市拼图》专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