狮城有约 | 看不见的伤:轻生与霸凌背后的心理困境

上个星期,两则令人痛心的新闻在新传媒新闻网站上引发关注:一则是少年持刀威胁男童的视频在网上疯传,警方已介入调查;另一则是本地沙拉店女老板在社交媒体发文诉苦后突然离世,警方以“非自然死亡”案件处理。这些事件或许和我们没有直接关联,但却随时可能发生在我们身边。

轻生念头背后  不只是压力这么简单

原本看似开朗的小企业老板,在社交媒体上控诉员工疑似伪造工伤骗取赔偿的隔天突然离世,引发社会关注。鹰阁医院精神专科医生林汶龙指出,这位沙拉店女老板在帖文中提到自己已将部分资金转给员工,并写道:“没有力量独自面对”,这些言行透露出她正在为身后事做准备的迹象。

林医生进一步解释,许多有轻生倾向的人,往往因为不想麻烦他人,或出于责任感,而长期戴着“没事”的面具,在外表现得开朗、正常。然而,他们的内心可能早已陷入困境与孤立,情绪得不到抒发,久而久之便可能走向极端。

新加坡援人机构(SOS)培训部副主任王彩玲也补充说,当看到朋友分享负面情绪或不愉快的经历时,大家不应因为担心打扰或觉得尴尬而选择沉默。主动表达关心,往往比我们想象中更重要。

轻生的念头虽然大多源自家庭或工作的压力,但往往不仅仅是“压力”所致,更多时候,是因为在面对困境时,感受到“只有自己一个人”的“无助感”,从而陷入绝望。她指出,其实很多人都能通过及时的援助,重新燃起求生的意志。

“寻求帮助不是放弃,是因为不想放弃,所以我呼吁公众勇敢踏出(求助的)那一步。”

目前,新加坡援人机构设有一项“生命守护人”自杀防治培训课程,通过两至三小时的培训,教导公众如何在他人面临自杀危机时,提供及时且有效的支持。

新加坡援人机构2025年9月20日也将举办“Spark the Change Fest”活动,为预防自杀工作筹款并提升公众意识。感兴趣的公众可浏览 https://www.sos.org.sg/upcoming-events/spark-the-change-fest 报名。

不是所有霸凌都出于恶意  四种加害者心理全解析

在另一个角落,有孩童遭人持刀威胁霸凌,过程还被拍下并上传网络。这段视频在社交媒体上疯传,让许多人感到震惊与愤怒。警方目前已介入调查。

游戏治疗师林秀婉,同时也是一名母亲,分享了自己孩子在学校的亲身经历。她的孩子曾因拒绝参与排挤一名女同学,而成为被霸凌的对象,甚至与霸凌者发生肢体冲突。事后,孩子感到愧疚,也不明白为何要欺负别人。她问孩子为什么要听同学的话,孩子回答说:“是为了加入群体。”这反映出孩子在群体压力下的心理挣扎与价值观挑战。

鹰阁医院精神专科医生林汶龙指出,霸凌行为的加害者大致可分为四类:
一类是自以为在“开玩笑”,未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已构成霸凌;
一类是受群体影响,原本不敢单独欺负别人,但在集体氛围中被推着走;
一类可能具有反社会人格特质,缺乏同理心;
最后一类,是曾经的受害者,为了找回自信或掌控感,转而成为新的加害者。

林医生也提醒,被霸凌的学生往往会留下长期的心理创伤,即使是较轻的情况,也可能造成自尊心受损。被霸凌者可能出现焦虑、愤怒、失眠、不愿上学等反应,若情况持续,可能进一步发展为焦虑症或抑郁症,严重影响其成长与生活品质。

当孩子遭遇霸凌  父母该怎么陪他走过?

面对孩子遭遇或涉及霸凌的问题,林秀婉提醒家长应保持敏锐的观察力,留意孩子在情绪与行为上的细微变化,并以倾听代替批判。她强调,不同年龄阶段的孩子表达方式各不相同,家长需要耐心倾听,并在适当时机给予引导,而不是急于下判断。

有些家长会采用“情境演练”的方式,教导孩子如何分辨是非,厘清什么是客观事实、什么是他人意见,从而增强他们应对言语攻击的能力。林汶龙医生指出,这种做法可能有帮助,但关键在于父母本身的情绪管理。如果父母情绪激动,反而可能加重孩子的困扰。

相关标签
  • 狮城有约
  • Hello Singapore
  • 狮城热话
  • Talk of The Town
  • 轻生
  • suicide
  • 自杀
  • 霸凌
  • bully
  • bullying
  • 狮城有约

    提供每日新闻,讨论时事热点、轻松分享生活资讯。全新节目《狮城有约》,每逢星期一至五,傍晚 6.30-7.30pm,和你有约!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