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一般新加坡人的生活水平来说,退休金一个月到底需要多少才够?财务规划师表示,若以每月开支1500元到2000元来算,想要在60岁退休,会需要大约50万元储蓄再加公积金,才比较足够。
身心健康、活跃生活,还有稳定的财务,理想中的晚年生活是不是缺一不可?宏利新加坡早前对1000多名消费者的调查发现,有24%受访者最希望年老的时候还能保持活跃、享受生活,只有 6% 的人最想追求的是更长的寿命。
新加坡居民的平均预期寿命是83.5岁,但活得长未必代表活得好,根据卫生部的数据,新加坡人晚年的最后10年可能要在病痛中度过。如果健康和长寿难两全,我们要怎么选?
《狮城热话》在8视界YouTube频道发起的投票,有96%的投票者选择活得健康但寿命不如预期长,只有4%的人选择身有病痛但很长寿。这显示国人更希望在年老时能活得有质量,而不是单纯追求可以多活几年。
刘谦益:过得好就能活得老!
媒体工作者吴金玲表示,自己对生活的质量要求不高,活得“刚刚好”就满足了,不必追求长寿。
新传媒艺人刘谦益则认为:“过得好,就可以活得老!”
他表示人到晚年,如果在生活上能够自理,活得有尊严,保持良好的心态,肯定会长寿。
怎样才算“活得好”?
刘谦益认为,趁年轻时为退休生活做好准备非常重要,不应等到疾病缠身,才发现养老金不够,到时如果要靠家人甚至亲戚接济,自己反而过得不自在。
曾经见证家翁在帕金森和失智症的煎熬中走完人生的吴金玲说,家人是在惊吓中发现家翁患病,但为时已晚,这让她领悟到应趁年轻健康时做好财务规划,在年老时有钱养病。如果做好规划,老年就不会那么辛苦,
刘谦益虽然早已迈入退休年龄,但他认为自己其实还没有做好退休准备。目前的生活状态距离他的理想还有一段距离,他开玩笑说自己希望能在公寓顶楼单位的天台做运动,但目前只能在自己的阳台这么做。
退休金多少才算够?
对于一些人可能担心退休的资金不足够,Providend 财务规划师郑添瑞说,一切应以个人对生活的期待为准:“比如一个人喜欢环游世界,和一个不喜欢旅行的人,两人的生活方式和所需费用大不相同。”
他建议以目前工作收入的八成为基准,再考虑自己的健康状况和家庭负担来比较,或许会更加接近目标。
以一个步入中年的55岁女性为例,如果她目前住的四房式组屋还有五年才供完,每月存款2000元,又还没有存够退休金,就需要继续工作。
郑添瑞建议两个方案,如果她工作多五年,月存2000元再加上2.5%的增长率,到60岁可累积多12万7000元的储蓄;如果多做八年,到了63岁,累积的储蓄可增加到21万元。
刘谦益追问郑添瑞,以一般新加坡人的生活水准来说,如果一个现年60岁的人活到90岁,需要至少多少存款才算足够?
郑添瑞说,从一般新加坡人的生活水平来看,如果在60岁退休并活到90岁,平均每月开销介于1500元到2000元的话,如果60岁前已经累积大约50多万元的储蓄,加上公积金存款,距离退休理想数额的差距应该不大。
老年有病痛也能活得快乐
宏利新加坡的调查报告显示,许多人不把延长寿命看作为首要目标,是因为不想在慢性疾病或者是残疾中受折磨,更希望可以有尊严地老去,不成为家人的负担。但难道老年有病痛,就不能活得有尊严吗?

黄卫众医生和病患(照片:黄医生)
研究老年病学的医养达人总裁和家护基金临床发展总监黄卫众医生以自己的病患为例,这名患有帕金森症的德国老翁上周六刚刚过世,生前曾要求和他合照一张,希望黄医生借此跟世人分享,即使有疾病也可以活得快乐。
黄医生也分享自己见过一名住在租赁组屋的妇女,丈夫过世,也没有子女陪伴,但妇女每天和邻居对话交流,保持活跃的生活。黄医生认为,就如以上两个例子,人们适度降低期望,放下身段,即便有病痛还是可以活得快乐、有尊严。
至于大家常说的“久病床前无孝子”,黄医生认为,多数的年轻一代愿意照顾年迈的父母,但由于每个人的经济能力和家庭状况有别,看护者面临的实际情况因人而异。
“社会有没有资源支持看护者也起到关键作用,如果这方面做不到位,可能就很难非常好地照料年长父母。”
如何避免晚年在痛苦中度过?
黄卫众医生建议从四大方面提升晚年生活的质量,包括多运动、健康且适量的饮食 、减少压力、不烟不酒。亲友的支持、物质的安稳,加上一颗时常学习且具韧性的心也非常重要。
年过70的刘谦益非常注意自己的身体和心理健康。他说自己经常游泳,因为有氧运动能够增强心肺功能、肌肉和关节力量。他也确保自己经常和外界接触,避免产生抑郁的情绪。他认为只要身心灵都照顾好,寿命自然更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