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的离去是伴随着很多不安感,就是未来没有父亲的感觉是怎样。”
刘婉慧是一名医护人员。她20岁时,父亲到邻国游玩,因心脏病爆发突然离世。这巨大的打击,让婉慧的母亲变成一个需要被照顾的人,也让婉慧一夜成长。
“就是处于一个想照顾大家的心态。因为现在是我们照顾她比较多,那也许变成很像,我们是变成一个家长的角色了。” 当时刘婉慧内心矛盾的是,她也是个经历着丧父的孩子,但同时需要承担看护者的责任。
“我们不能因为害怕而去不敢去爱,也不要为了害怕负面情绪而尽可能的去避免它。” 婉慧认为这样反而阻碍我们接触新的经验,她觉得其实负面情绪也是人生中的老师。
给亲人留下印记
如果在你离开人间前,为至亲留下一个箱子,里头会有哪些信物呢?
“家人都知道这条包袱布我随身携带使用,不但可以充作购物袋,忘了带伞时可用来遮雨,感觉冷时用作披肩,功能很多,也代表着我要伴随着家人的心意。” 参与《最后的行李箱》交流活动的出席者接受采访时如此表示。
这项活动发起人陈敏丽,在她少年时母亲因癌症病逝。面对母亲的骤逝,她曾感到茫然失措。“因为太令人震惊了,以至于当时我根本来不及消化母亲忽然离世的事实。”
如今她藉由举办活动,以对话、冥想等方式,让参与者想象生命走到终点时,希望给亲人留下那些印记。
“有些年长者仍坚信‘一说死就找上门’ 。真是大吉利是。”陈敏丽的父亲在她30岁生日后一周去世。失去双亲后,她意识到传统华人社会因忌讳死亡的话题而不愿讨论。
根据新加坡管理大学一项针对国人对临终规划的调查显示,2014年,不到四成的国人不避忌谈及临终课题。今年,国人对临终规划持中度或高度开放态度已达81%。
17/10/2025 播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