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线追踪 | 老字号坚守手艺 小吃店新创月饼

这家经营48年的传统饼店,每逢中秋都会聘请老师傅回巢做月饼,师傅们加起来有400岁。

“我们这边就好像一个大家族这样,我的员工全部叫我老妈子的。”

68岁的欧阳玉琴,在阿裕尼弯经营嘉顿西菓饼家已有48年。除了制作面包蛋糕,每逢中秋佳节和农历新年,她都会邀请老员工归队,一起动手制作上海式的核桃酥月饼。

月饼不仅是应节食品,更承载着文化传承与人情味。

“他们里面加起来400岁。”坚守老字号,靠的不是规模化工厂,而是纯熟老手艺。但是近些年老师傅屈指可数,加上经营成本加剧,对传统老店构成莫大的挑战。为了拓展销售渠道,玉琴的女儿自从冠病疫情期间上网销售商品,也持续参与过去20年在高岛屋月饼举办的展销会。

展销会里其中一家参展商半岛酒店的新加坡代理商邓祥隆表示: “今年的中秋比往年一开始的时候会比较慢,不过上个星期开始就慢慢地追上来。” 考虑到经济不是很好,他们降低商品售价,促成更多企业下单购买。

从传统到创新:年轻一代的转型之路

位于武吉知马的 Food Mapping 则不时推出新产品,吸引顾客。

到了中秋佳节,他们专卖菜燕月饼。第二代负责人陈瀚荣说,每年中秋节总会推出限量版的新口味。

“为什么今年会觉得是想做开心果?因为开心果不是有那个迪拜的那个巧克力不是很火,很多人都喜欢,所以我们就觉得做这个开心果,在月饼里面就很适合了。”

当年陈瀚荣的母亲在美世界熟食中心租档口,卖糖水、红龟粿和菜燕等甜点小吃。由于租金每半年上涨一次,再加上需要有冷气的店面制作更多菜燕甜品,他们决定搬迁到现有的店铺。

虽然门市的人潮较少,但是瀚荣将生意上线,目前有百分之70的营业额都来自线上。除了菜燕,他们也制作曲奇饼、黄梨塔、法式糕点等。商品多元有特色,让瀚荣搬到新店面后,营业额不降反增。

玻璃纸灯笼  一代人的回忆

陈贵财今年49岁,是一名传统工艺师傅。近年来,一些机构为了推广华族文化要求他开办工作坊,教玻璃纸灯笼的手艺

为了符合现下人们的需求,陈师父改良了制作玻璃纸灯笼的过程。他使用LED灯泡取代用蜡烛,因为“不管怎么晃,怎么提,都不会烧起来”。另外,为了方便携带,他也制作能够折叠的玻璃纸灯笼,需要时可以“撑开一点,它又恢复它的原状”。

中秋节月饼,不管是传统风味还是创新变化,都脱离不了团圆的精神。滨海湾花园节目策划高级署长郑诗慧分享,人们在中秋节提灯笼,也有异曲同工之妙。

“提灯笼的意义就是一代一代亮起,你前方的路,连接不同的时代,让每个人都留好,留下美好的回忆,我们也希望,小朋友可以因此也习惯照样照旧这个传统。”

相关标签
  • 前线追踪
  • Frontline
  • 中秋节
  • Mid Autumn Festival
  • 灯笼
  • lantern
  • 月饼
  • mooncake
  • 前线追踪

    反映民声民情,揭开事件真相,到社会各个角落,聆听您的想法。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