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家位于顺福路的杂货店已经经营了40多年。店主林先生说,70年代,母亲在甘榜开设杂货店,让中风的父亲不用外出也能赚钱养家。到了80年代才搬迁到顺福路一带。
早期,杂货店由母亲和哥哥姐姐打理,母亲年纪大时,他才答应到店里帮忙。
“其实我一直在想,当初我帮妈妈看店。我是想把这个店做好给她看,让她在老年的时候,心情比较愉快,看到她自己的成果。”
迈入数码时代 老板:还是现金让我心情好
几十年来,林先生天天接触钞票和硬币。虽然迈入数码时代,他也接受无现金支付,但还是喜欢现金所带来的手感。
“我觉得数钞票的时候心情比较好。”
小时候,父亲中风,母亲外出打工,林先生曾因为生活艰难而打破扑满以购买隔天的食物,因此养成了节俭的习惯。同时也会收集一些有纪念价值的纸钞和硬币。
新加坡自1967年推出的纸钞和硬币,上面的图案都见证了不同时代的变迁。其中胡姬花系列是新加坡独立后发行的首批纸币。受访的钱币收藏家认为,最早发行的胡姬花系列旧钞是最值钱的。
林先生说,看到这类旧钞时,也会把它们收藏起来。
“其实开这种杂货店偶尔我们会收到一些旧的钞票,像这个胡姬花的,这个我相信应该是新加坡最早期用的一个钱币,我就把它收藏起来,因为觉得它很有历史性的代表。”
两个铁罐、一个老旧木柜 儿时的回忆
林先生的店里还有一个外婆所使用的老旧木柜。他舍不得丢弃,“因为每当用起来,还是会想起我外婆跟我妈妈。”
林先生说,早年的杂货店有一种装钱的工具,“就两个铁罐用一条绳子绑着拉到天花板上。要找钱或是放钱的时候,两个铁罐一个拉上来,一个拉上去,就很好玩的。”
母亲在今年3月过世后,林先生感叹经营杂货店不容易,因此考虑结业,却又放不下几十年的街坊邻居。
“现在妈妈不在了,我也是在一直在想我是否要继续地做这个杂货店,因为毕竟做这种小的杂货店是蛮辛苦的。很多客人就很担心,你关了这个店,以后我们就少了一个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