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听证会,让美国总统特朗普提名的驻新加坡大使人选辛哈(Anjani Sinha)成了聚光灯下的焦点。
面对民主党参议员达克沃思的质询,辛哈支支吾吾地回应,甚至把28亿美元的美新贸易顺差,错答成“800亿”,又慌忙改口“180亿”,引得现场一阵压抑的嗤笑。达克沃思在之后炮轰辛哈:“要担任新加坡大使,请先做好功课!”

美国驻新加坡大使人选辛哈(左)接受民主党参议员达克沃思的质询。
美国驻外大使的任命方式
难道担任美国大使,不需要对驻在国有基本了解吗?
在美国,成为驻外大使通常有两种路径:
第一种是职业任命(Career Appointment)。这类人选通过国务院的外交体系,一步步从基层晋升,通常拥有丰富的外交经验,并对某一地区有深入了解。
至于是否需要会说驻在国的语言?制度上并没有硬性规定。
第二种是政治委任(Political Appointment),也就是由总统直接提名。这类人选多数是总统的政治盟友、捐款人,或在某些外交事务上有涉猎。而辛哈正是属于这一类,他是特朗普的朋友,也是他的政治支持者。
为什么需要参议院听证会?
根据美国宪法第二条,所有大使、部长甚至联邦法官的任命,由总统提名,但必须经过参议院同意。这背后的宪政设计,正是为了实现制衡与监督。
在正式上任前,被提名的大使人选必须出席参议院外交关系委员会(Senate Foreign Relations Committee)的公开听证会,面对来自21名成员,两党议员的质询。除了审查资格背景,候选人的外交立场、过往言行,乃至潜在的利益冲突也经常在听证会上被揭示。
听证会结束后,外交关系委员会成员将投票,决定是否将这项提名案交由全体参议院表决。

无论是职业或政治委任,大使人选都必须在全体参议院得到简单多数票(51/100票),才能正式上任。
目前,特朗普的共和党在参议院占53个席次,掌握多数,这使得他所提名的人选,在程序上较易过关。
由于没有固定时间表,从听证会到最后表决,时间长短不一。有些人选能在数周内获确认,但也有提名案因政治拉锯而被拖延数月甚至更久。
因此,辛哈会否正式上任,截至目前还是个未知数。
另外,辛哈的提名,其实是特朗普首次提名派驻新加坡大使。他在第一个任期,并未委任派驻新加坡大使。
历任驻新大使在国际舞台发光
回顾历史,自1966年以来,美国一共派驻了17位大使到新加坡。
虽然驻新加坡大使的职位看似只是礼仪性代表,但从历任大使的发展轨迹来看,这个岗位往往是许多重量级外交官和政治人物的起点。他们中的不少人,后来在国际舞台上扮演举足轻重的角色,也在关键时刻影响着新加坡的外交与安全政策。
32 岁的外交新星:洪博培
1992年,年仅32岁的洪博培(Jon Huntsman Jr.)出任美国驻新加坡大使,是当时最年轻的大使之一。他精通中文,后来更是美国史上唯一担任过驻中国和驻俄罗斯大使的外交官,曾深度参与处理美中、美俄两大关系。
洪博培的外交资历令人瞩目,而他在新加坡的任期,被视为他在国际舞台上的重要跳板。

洪博培能说流利的华语,是美国史上唯一担任过驻中国和驻俄罗斯大使的外交官。
推动首个美亚自贸协定的关键人物:雷文凯
雷文凯(Frank Lavin)于2001年至2005年担任驻新加坡大使,他在任内推动《新美自由贸易协定》(USSFTA),被视为新美经济关系的里程碑。
之后,他担任美国商务部亚太地区副助理部长,持续深化美国在亚洲的经贸布局。

雷文凯推动的《新美自由贸易协定》,是美国首次与亚洲国家签署的自由贸易协定。
被嘲笑的大使 关键时刻却挺身而出:克奈普
另一个颇具戏剧性的例子是克奈普(Richard Kneip)。1978年他在参议院听证会上闹出“连韩国首都都说不出”的外交笑话,不仅引发媒体讥讽,还被自己的副手在公开场合调侃,成为当时的负面新闻。
但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在任期期间,他竟在关键时刻力挽狂澜。他亲自打电话给美国总统卡特,为新加坡争取豁免禁令,让我国不受“禁止引进新型武器”的政策限制,从而大幅提升了新加坡的防空系统。
这段历史,最近被我国前资深外交官比拉哈里(Bilahari Kausikan)在 Facebook 上特别提起,强调即使一位大使的起点不被看好,仍有可能在实际外交操作中带来重大成果。

比拉哈里提醒,即便在听证会上表现不理想的大使候选人,在日后关键时刻也能发挥关键作用。
特朗普好友或能为新加坡开一扇门?
辛哈并不是职业外交官出身。他是特朗普的高尔夫球好友,更是特朗普儿子的骨科医生。看起来与外交毫无关联,却恰恰说明了政治委任的本质:不是靠丰富的外交履历,而是靠与总统的私人关系与信任纽带。
对外界而言,这种安排也许显得“不专业”。但在现实政治中,能直接拨通总统电话的人,往往比了解国际法条的人,更能在关键时刻发挥影响力。
从新加坡的角度看,我们或许更应该关注的,不是他是不是“懂外交”、“懂本地议题”,而是在需要的时候,他能不能为我们打开一扇沟通的大门。
在危机时刻,能够迅速传达意图、避免误判,才是真正关乎国家利益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