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分析 | 诺奖揭晓!为何不是特朗普?

柬埔寨、以色列和巴基斯坦等国家领袖也公开宣布提名特朗普。不过,他们都是在131日的官方截止日期过后作此表明,相信是特朗普今年未能得奖的原因之一。

在美国总统特朗普斡旋下,以色列和哈马斯的积怨上周取得重大突破,但同一周公布的诺贝尔和平奖颁给了委内瑞拉反对派领导人玛丽亚·科里纳·马查多 (María Corina Machado)。

诺贝尔委员会指出,尽管在强权政府压制下,马查多坚持通过和平与对话争取改革,展现出非暴力抗争的坚韧精神。

对于特朗普再次未能获奖,白宫表示诺贝尔委员会将“政治置于和平之上”。

特朗普多次公开表示,自己才是和平的促成者,理应获得诺贝尔和平奖,因为他积极调停俄罗斯与乌克兰、以色列与哈马斯的战争,还提及他在“化解”柬埔寨与泰国、印度与巴基斯坦等多个冲突中的贡献。

柬埔寨、以色列和巴基斯坦等国家领袖也公开宣布提名特朗普。不过,他们都是在1月31日的官方截止日期过后作此表明,相信是特朗普今年未能得奖的原因之一。

和平奖评选机制

诺贝尔和平奖的评审标准来自瑞典发明家诺贝尔的遗嘱:奖励那些对国家友好、裁军与和平会议作出最显著贡献的人。

各国政府、议员、在任元首,大学历史、社会学、法律或哲学研究教授,以及历届得主可以提名。提名在每年 1 月 31 日截止,因此主要是表彰上一年对和平做出的贡献;评委也能在第一次会议之前补充提名。

五位评委由挪威议会任命,多数为退休政界人士或学术界代表。评委并不会按诺贝尔遗嘱字面执行,而是综合当年的国际情势来判断,通常在8、9月确定最终人选。

但也正因为评委构成偏政治背景,加上长达50年的名单保密制度,外界时常质疑奖项的主观性和“西方中心”倾向,认为符合西方价值的得主比例偏高。

历史上也曾多次发生得主引发争议的事件。例如2009年,时任美国总统奥巴马上任不到8个月就获奖;1973年越战期间,美国国务卿基辛格获奖和越共领袖黎德寿同获奖,但黎德寿以未真正取得和平而拒领,而基辛格在越战期间执行的决定,则受到争议。

尽管如此,诺贝尔和平奖的象征意义重大,虽不能直接终止战争,却有可能重新划定合作与制约的界线。

相关标签
  • 焦点
  • 焦点分析
  • Focus
  • Donald Trump
  • 特朗普
  • Nobel Peace Prize
  • 诺贝尔和平奖
  • Maria Corina Machado
  • 马查多
  • 焦点

    聚焦天下,关心时局。深入浅出,分析国际动态,掌握狮城脉动。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