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中国都市生活节奏的加快和压力的增加,越来越多的人将目光投向“疗愈”项目,寻求内心的平静与放松。近年来,中国疗愈产业迅速发展,水晶能量、抱树疗法等特色项目迅速受到关注。专家表示,如果要较严重的心理问题,就应该要积极就医。
据《潮新闻》报道,杭州一位职场女性丁女士每月花费780人民币(约139新元)参与森林“抱树疗法”活动。她表示,首次接触这一项目是在工作受挫后,朋友推荐她参加森林冥想活动。置身清新的森林空气中,沐浴斑驳阳光,感受泥土自然气息,令她短暂逃离了写字楼的压抑。
她需双手环抱树干,额头贴靠树皮,静默数分钟。丁女士表示,当额头贴触粗糙树皮的瞬间,她脑海浮现“向下扎根,向上生长”这句话,仿佛所有焦虑都在那一刻得到释放。她坚持每月进行一次“森林疗愈”,将其视为缓解职场压力的有效方式。
除“抱树疗法”外,水晶疗愈同样备受关注。大量年轻用户在社交媒体上将水晶与“心理疗愈”、“转运”、“能量场”等关键词紧密联系,寄托美好期望,形成了水晶手串功效的传播热潮。
31岁的薛华(化名)是一位热衷水晶的消费者,过去一年中,她平均每月花费超过千人民币购买各种水晶手串和摆件。
她表示:“某种程度上,我们是把疗愈当作买东西的借口。买到好看的水晶,心情就很好,很开心,也挺解压的。”
杭州合欢心理咨询服务中心心理咨询师邵洁宁指出,疗愈消费某些时候与情绪消费重合,她表示“两者都可以说是较为笼统的概念,从中获得愉悦的感受,或自己觉得在提升、在变好,对消费者个人而言也算是一种治愈。”
邵洁宁也指出,疗愈行业还存有不成熟的地方,如过度包装、缺乏管理规范、存在溢价问题,部分疗愈方式可能还会涉及灰色地带,难以界定是否合法,甚至被人用于诈骗等。
中国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王翠表示,从心理健康的角度来看,如果有较严重的心理问题,就不能单纯依靠疗愈来解决问题,而应该要积极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