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年轻人出现“蹭老式”消费 学者:消费“降级”实为“升级”

中国青年消费群出现“蹭老式消费“,年轻人会到较多长者的地方消费,也渐渐不追求品牌。(图:大众日报)

新功能!

听新闻,按这里!

我要听,按这里!

中国的年轻消费群出现“蹭老式”消费以及逛商场只去地下层的“反向消费”趋势,消费以性价比出发,不追求品牌。

中国近日有关“年轻人蹭老式”消费和“年轻人逛商场只去B1 B2”的话题登上热搜,引起年轻网友的共鸣。

“蹭老式”消费指的是年轻人到老年场所消费,例如去老年食堂吃饭,去旅游会跟随较受长者青睐的“夕阳红”旅行团,甚至去报读老年大学等等。

“年轻人逛商场只去B1 B2”则是指年轻消费者会到坐落在购物商场B1和B2的餐厅、小吃店和零售店,因为这一区的店铺通常比较亲民,消费较低,而开在商场四、五楼的餐厅一般人均消费就要100至200人民币(约18至37新元)。

中国农业大学教授郑红娥在《大众日报理论周刊》发布了一篇标题为《青年“反向消费”,怎么看?》文章指出,青年消费降级反映了新型消费结构和消费方式的跃迁,但这样的转变其实是“升级”。

她指出,中国的青年消费群,尤其是Z世代青年的消费方式出现了变化,体现出三种不同的消费观念。

郑红娥在文章中指出,中国青年消费群被极简主义影响,出现了简约和审慎消费观。

文章指青年意识到幸福源自于内心和有意义的生活,因此越来越倾向去品牌化和简约产品;另外,而面对生活压力,青年消费群也审慎消费。

此外,青年也开始反思高消费引发的环境问题,他们渐渐从追求物质的丰富转移到渴慕精神满足。

文章提到,青年开始追求对自己来说是最好、最舒适及最合适的消费,从而达到丰富个人生活,也发挥了个性化消费,并希望通过这样的消费模式可和他人建立联系,甚至可以贡献社会。

郑红娥也在文章中指出,新消费模式体现“体验+互动+创制”,即青年的反向消费,并不意味着他们反品牌,或反对高质量、高品位和高情调的商品和服务,反之是崇尚平等、包容和多样性,对中国当地品牌和外国品牌一视同仁。

文章阐明,青年消费群会注重品牌宣传的真实有效性、生产过程的透明度、设计理念,及有关产品的社会责任担当,尤其侧重可建立的人际链接的社交媒体平台。

订阅电邮简报

订阅电邮简报

每周接收最新教学素材

Subscribe now
相关标签
  • 中国消费者
  • 年轻人蹭老式
  • chinese consumers
  •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