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个人喜欢去台北旅行,其中一个原因是常常可以观赏到意想不到的艺术表演。七月份在台北就赶上了两部具实验性的剧场演出。
透过喜剧接触传统戏曲
成立于2007年的栢优座,在七月上演《花豹京剧锣鼓谘商课》的宣传海报里,既有穿着传统戏曲服装的人物,也有赤着上身的拳击手。这充满违和感的设计加上不太顺口的剧名,让人不知如何归类的同时,也能引起好事之徒如我的好奇心,进一步网搜演出资料。
栢优座的创办人许栢昂自10岁开始学习京剧,大学时期修读戏剧系。成立栢优座后累积了30部原创作品,获奖不少。演出的节目介绍形容栢优座“透过戏曲实验、戏曲现代化、原创文本反映当代议题做为创作方向”。
《花》剧里一名京剧鼓师通过心理谘商的催眠手法,进出不同时空,经历不同时代京剧鼓师的故事,并勾划出身居后台的鼓师和前台演员互动的重要性,让不熟悉京剧的观众如我有初步的理解和体会。《花》剧除了以当代喜剧格式吸引观众接触传统戏曲才艺,也透过古今鼓师对照,让观众经历一场自我定位的历程。除了是适合阖府老少的讨喜演出,也绝对是诚意之作。
警察执法的系统性暴力
台北国家两厅院表演艺术中心多年来主办的“新点子实验场”平台,提供剧场演出制作资源,鼓励台湾艺术家实验创作上的可能性。这个月我刚好赶上了该平台呈献视觉艺术家李奧森的《切割、破裂、凝聚、碾碎、警察》。
他透过匿名警员访问和警察学文献研究收集创作素材,尝试与观众共同思考警察在维护社会秩序时,使用国家合法化的武力所产生的系统性暴力。
六月底,法国由于警察枪杀一名青少年而引发全国连日暴动,恰巧给这演出提供了一个强烈的时代背景。演出场内不设观众席,观众可在表演空间里自由移动。由灯光和音效设计营造出的危机氛围中,穿梭在观众群里的表演者以纯肢体动作,模拟警察在受训和执行任务(施行武力)的状态。
观众犹如事发现场的路人们,既可选择近身围观,也可保持距离眺望。演出中途出现一段解说题材的文字投影,感觉像是视觉艺术作品的展览说明,但从剧场的角度来看,却局限了观众对演出的诠释空间。
我在《花》和《切》演出结束后步出剧场时,都听到离场观众对演出相互交换着正负评价。这也许就是实验剧的魅力,总是同时激活我们的爱恨神经回路。
请点击《城市呼吸》系列报道,阅读更多文章。
本文为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