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听说离我住家不到20公里处,有一个青龙港,历史悠久,便很想去看看。去之前阅读了一下材料,知道从大约200余年前开始,这里就曾经是江苏省南通市海门境内的“长江第一渡”。由于航道不畅,青龙港在1999年随着最后一班客轮的启航而闭港了。2021年开始,南通市一系列的开发和规划,使得这里成为所谓的“沿江沿海生态景观带”。

青龙港曾经是海门“长江第一渡”。(图:刘晓义)
由于我所处的南通海门临江,平日可以游玩的去处屈指可数。因此,前几日,我决定驱车去青龙港看看,兴许以后就多了一个周末好去处呢。
古镇该是什么样子
果然不出所料!这大概是中国景区的一个普遍现象——在一些或古朴、或仿造的新老建筑之间,人文气息被压制到最低限,到处充斥的是夜市摆摊、儿童旋转木马、游乐场设备等乡镇风浓浓的景区奇观。游人交织在烤串儿、冰淇淋、汽水的摊位之中;大人带着小孩在充气设施上滑滑梯、套圈儿、钻城堡,颜色艳丽,神情满足;为数不多的餐馆和咖啡馆挤满了游人,点一杯咖啡需要等上半小时,也很难找到位子坐下。人声喧哗,令人神不清气不爽。

乡镇风浓浓的游乐场设备。(图:刘晓义)

青龙港景区内到处充斥的是夜市摆摊。(图:刘晓义)
想象一下,屹立将近两百年的一个港口,黄海之滨,不论是从历史、地理、风景、人文的角度,都有很多值得拜访的潜力内容。硬件上,书店、独立咖啡店、文创商店、创意集市,甚至美术馆和博物馆,是不是都应该在这里可以有一席之地?软件上,深入浅出的游览路线、博物馆展览、沙龙、讲座,独具一格的文创,在地人的手作和热情的交谈,道地美食,是不是更理所当然是一座文化小镇该有的模样?
但是这里仍旧逃不过沦为夜市和游乐场的战场,售卖可能统一从义乌进口的廉价商品,满足一些短暂的口腹和感官之欲,和其它地方的景区一模一样。我忍不住拍了一张照片——背景是色彩厚重的(仿)古建筑,前景是色彩艳俗的充气城堡。戏剧性的对比张力强烈——谁又真的在乎古青龙港里的陈年旧事?谁又真的在乎斑驳陆离的客船离港?

这座古镇今时今日该是什么模样?(图:刘晓义)
我身边的确有突然有钱的朋友,没有地方花钱,也不知道怎么花,只好每周末海鲜加美酒,多买几辆好车,年轻时喜欢的五颜六色都往身上套,或者买几只名贵的宠物养在笼子里……但是,政策制定者要发展文化旅游和精神建设,大抵还是要尽快摆脱这种暴发户心态和状态。浓妆艳抹不能总往老脸上乱涂,大条的粗项链也显不出高规格,七拼八凑并不是为民服务。
我站在青龙港的岸边往长江望去,顺着江风,试图想象它本来刚有的模样。

请点击《城市呼吸》系列报道,阅读更多文章。
本文为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