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政论节目长期是电视台掌握时局的风向标,偏蓝偏绿泾渭分明,越是朝野对立,收视率越攀升,越骂越有人看。
言重了,你可以说是把观众当猴子耍;一笑置之,那又是满足观众护卫军心态的最好安慰剂。
不必太认真
真的,不必太认真。上政论节目的名嘴,领钱办事,说好的立场要坚持,被骂的心理要准备。至于政治人物,更要借助节目平台,拉高知名度。
看来看去就那几张熟悉面孔,看不看随意,重点是要压住火气,别让日常上演的口水战,坏了一天好心情。看的人别太认真,一切好商量。
说好的立场,编好的矛盾,就是要让人义愤填膺,咬牙切齿骂尽反对自己的那一方。这就是台湾言论自由最彻底的尺度,也操弄得干脆不含糊。
远在新加坡的观众,看热闹多,偏蓝难免,但不至于看到寝食难安。

台湾政论节目名嘴,领钱办事。(图:互联网)
同温层取暖
同温层是一个气象学名词,也叫平流层(stratosphere),距离地面8000米至1万8000米的高度。在这个高度,没有水蒸气,温度也不随高度升高而变化,因此叫做同温层,过去飞机只能在这一层大气中飞行。
媒体概念上的同温层,是抱团取暖的平台。聚集想法一致的人,一起骂讨厌的别人,安慰自己的失落。
政论节目,基本上是操作同温层的同声同气。通常也安排一个唱反调的,充当立场对立的敢死队。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与自媒体兴起,网民价值观分化日益凸显,持有相同价值观的群体更明显相互汇整聚集,形成认知上的“同温层”,也就是臭味相投。
这些不必认识,只要认同的群体,不容异己,与抱持不同观点的人很容易产生对立摩擦,像打架鸡一般易怒好斗。在涉及公共问题的讨论中,更容易一触即发。
认知“同温层”逐渐变身成为“利益链”,背后政治力量介入,操作就更明显,加上网络水军带动情绪,其实是一股势力。
分裂是好看的前提
政论节目看名嘴话术,怎么说都好像有道理。自媒体则是靠网红浑身解数,风吹一面倒。从美国总统选举到台湾地方投票,对立日益明显尖锐,分裂是好看的前提,也是代价。
从实体造势场合,延生到线上声量聚集,向来是运作的本事。无论是柯文哲或特朗普,共同点是推高不满,累积仇恨,释放怨气,达到目的。
这不是新概念,只不过越来越娴熟,明显操作选情,堆积对立,才能各取所需。
同温层效应,也称为回声室效应(Echo Chamber)或信息茧房(Information Cocoons)。在新闻媒体和社交媒体上,想法相近的人不断繁殖彼此的近亲想法,越是激烈的言论,越能得到认同。重复的想法不断被滚动放大强化,按赞者积累汇聚,形成信仰般的观念服从,也衍生出相对封闭的生态系统。
媒体失去制衡,对社会和谐,很伤。
心照不宣是关键
喊得震天价响,为的是镜头前的声势。据说,当媒体收起了摄影机,政治人物的作秀时间也旋即暂停。
这么多年下来,台湾的同温层根深蒂固,各唱各的调,各取各的温暖。少了对立,失去互呛的平台,也就找不到大声嚷嚷的存在理由。
事不关己,新加坡观众喜欢看台湾政坛的纷纷扰扰,看政论节目怎么说都好像很有道理的辩驳。看别人的冲突,满足自己的安逸,有着反面教材的诡异解读。
新加坡的政治议论有同温层吗?不同立场当然也各自抱团取暖,毫不客气。看热闹的人多,明哲保身的同时,偶尔也期盼火花,不是吗?
请点击《城市呼吸》系列报道,阅读更多文章。
本文为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