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福建小城安溪的那个晚上,我原只打算随意逛逛夜市,没想到却被一阵熟悉又陌生的香味拦住了脚步。街角的小摊前围满了人,一对年轻的堂姐妹正忙着烹煮螺蛳粉和翻炸豆腐。油锅咕嘟作响,酱料的香气在空中飘散,热腾腾的空气让人一闻就饿。人群井然有序,男女老少静静等候,像是在参与一场夜市的默契仪式。

马路两旁的夜市摊位。(图:沈斯涵)
夜市里摊位一排排延展开来,空气中混合着各种食物的香气。但不知为何,我的目光还是被她们的小摊吸引了过去。就像某一处灯光刚好打亮的地方,在热闹中透着一种从容的亮度。我不由自主地排进队伍,也开始等待属于我的那一份答案。
从上班族到经营餐饮
与传统螺蛳粉那种重口味不同,她们将汤底加以改良,把原本容易让人却步的“臭味”减弱,香而不冲。再配上外酥里嫩的炸豆腐,入口香辣鲜美,滋味丰富,让人回味无穷。

螺蛳粉与炸豆腐。(图:沈斯涵)
夜色渐深,摊前的队伍却越来越长。姐姐趁着翻锅的空档笑着告诉我,只要一锅汤卖完,她们就会收档。那晚还没到十一点,锅里的最后一滴汤汁就已经见底。最后一位顾客是一位男士,被告知“卖完了”时,他一脸懊恼,却假装生气似地说:“凭什么没有了?以后不许这个时间点就收档,听见没有?要加班到十一点!”话音刚落,摊前一片笑声。

妹妹被誉为安溪赵露思。(图:沈斯涵)
我特地等到她们收摊,想和这对“夜市女神”聊一聊。原来,她们曾是朝九晚六的上班族。只是长时间过着一成不变的日子,让她们逐渐感到厌倦,于是毅然辞职,投入餐饮,在安溪某个住宅区开了一家主打西餐和轻食的小馆。

路边的小摊位,意外成了社交媒体上的“网红”。(图:沈斯涵)
然而,疫情过后行情迟迟未能回暖,中国整体消费气氛趋于保守,百姓也愈发精打细算,小馆子的生意一度冷清。她们于是换了思路,推着小车走进夜市,卖起螺蛳炸豆腐。没想到,这一转变反倒闯出了一条新路。几支上传到社交平台的视频意外走红,慕名前来的食客越来越多,小摊也意外成为“网红”。

与顾客互动。(图:沈斯涵)
运营跟上新时代
与传统摊贩不同,她们对小摊的布置格外用心。暖橙色的灯光洒在锅边,让整排炸物看起来格外诱人。摊车设计也贴近年轻人的审美,简单又有质感。她们还采用线上点餐系统,让顾客扫码下单,她们便能更专心地料理每一碗粉,系统也能自动结算,事后对账一目了然。

顾客线上下单避免纠纷。(图:沈斯涵)
她们也不忘在社交平台发帖,记录日常点滴,吸引更多年轻客群,跳脱了传统夜市“厝边”(编按:指邻里)市场的范围。隔壁的大姐与阿叔虽有几分羡慕,但多数只是笑笑说:“我们不会搞这些啦。”对他们来说,摆摊是为了稳稳地赚点钱,不求出名,也无意搏热度。人各有志,生活本就没有统一的版本。

妹妹负责准备螺螺蛳粉。(图:沈斯涵)
如今,姐姐坦言,收入的确比以前多了不少。但随之而来的,是更长的工作时间、更重的体力劳动、每天的清洁琐事,以及经营中大大小小的挑战。她的语气没有半点抱怨,反而透着一份沉静的自豪。这份自豪,来自坚持,也来自一天天撑过来的踏实与底气。

小贩要自己清理所有垃圾。(图:沈斯涵)
不一定会输
每个人心中或许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梦,而每一个梦想,都需要亲手去尝试,才能看到花开。她们的故事也许能给我们一个提醒:别让他人的眼光局限你的可能,也别轻信“你不行”这三个字。哪怕失败了,也不至遗憾。更何况,我们不一定会输。
提起安溪,许多人首先想到的是安溪铁观音。这座茶乡,三十年来走过脱贫、迈向小康,如今跻身全中国百强县市第50位,被誉为“山乡巨变”的典范。可是发展的道路从来不止一条,并不是每个人都必须跟着同一条主轴前行。哪怕是夜市一隅的小小摊位,也能在属于自己的夜空里,闪出一束沉静而坚定的光芒,那才是最真实的人间烟火,也是最温暖的光。

请点击《城市呼吸》系列报道,阅读更多文章。
本文为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