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呼吸|黄素怀】食炸鸡和“捞丁”的港式下午茶

一份香港茶餐厅售卖的下午茶套餐,炸鸡翼加薯条配上港式冻奶茶,分量不多但热量爆炸,好在价格非常实惠。(图:黄素怀)

在香港,不单单是茶餐厅,几乎所有餐饮场所,包括本地连锁的大家乐、大快活、美心,还有国际快餐品牌如麦当劳、肯德基、吉野家……全都无一例外的在午后换上下午茶菜单。这是在其他亚洲城市很少见的。

到了香港之后,发现大部分餐厅都会在下午两点半到六点更换下午茶菜单。然后我才逐渐发觉,“下午茶”不仅仅是一种文化习惯培养的商业模式,更是商业模式塑造的文化习惯。

英式下午茶的香港本土化转变

下午茶的习惯起源于英国。十九世纪维多利亚时代,来自英国上流社会把在非正餐时间加餐的习惯,推广到许多家庭之中,下午茶就是其中一种。在当时的英国,贵族们常常会在下午三点半到五点间喝一喝茶,配以三文治等轻食,打发下午的悠闲时光。后来这个习惯也影响了所有英联邦国家,以及很多高级酒店。

英殖民历史也给香港留下了下午茶的文化。相对于高级酒店的英式下午茶,茶餐厅里吃到的港式下午茶,是香港人发展出的本土化饮食。

大概是因为我作息时间混乱,再加上下午茶菜单总是物美价廉,去茶餐厅吃下午茶成了我错过午餐的不二之选。茶餐厅的下午茶很丰盛,除了三文治和菠萝包这些可以想象到的配茶小食,还有炸鸡腿、煎猪扒、通心粉、捞丁(编按:捞“出前一丁”速食面的简称)……再配上沙拉或者薯条,几乎应有尽有,且热量爆炸,可以饱到不用吃晚餐了。

追溯茶餐厅的起源

吃炸鸡和捞丁(干捞即食面)的港式下午茶为什么这么接地气?这可能还得从茶餐厅的起源说起。
二十世纪早期,一种平民化的西餐厅开始在香港发展,满足当时囊中羞涩华人对西式餐饮的向往。这些餐厅被称之为餐室和冰室,是茶餐厅的前身。冰室一开始只供应西餐,以及咖啡、奶茶等饮品,是不售卖米饭类食物的。
 

今日大部分香港茶餐厅仍采用“冰室”和“餐室”的称呼。(图:黄素怀)

后来随着许多美式快餐店的兴起,茶餐厅不再能吸引年轻人,在七八十年代逐渐遭到外来快餐店的挤对,生意一落千丈。但茶餐厅也开始改革,把流行的食物都加入到菜单里去,不但能实现快餐店的便宜便捷,又能灵活变通。于是到九十年代,茶餐厅文化开始复兴,加上怀旧情绪,重新获得了香港人的喜爱。很多电视电影都在茶餐厅取景,让茶餐厅文化成为香港一张重要的文化名片。
 

1952年创办的兰芳园,是香港现存历史最悠久的茶餐厅。他们发明了“丝袜奶茶”和“鸳鸯”,是港式奶茶的始祖。(图:黄素怀)

历史悠久的兰芳园内部,充满平民化的美感。(图:黄素怀)

从茶餐厅的菜单,我们可以看到香港饮食文化的变迁。从早期迎合西方人口味的西式餐点,到加入多国菜式,再到许多平民化食物的加入,茶餐厅的菜单总是那么丰富又有创意。一个套餐往往可以中西结合,随意搭配,灵活变通。

同样,茶餐厅的下午茶,也以平民化的方式,给予了普通都市人以下午茶自由。
 

茶餐厅的菜单充满创意,即一目了然可以快速下单,又充满灵活性可以随意搭配。(图:黄素怀)

文化孕育商业还是商业塑造文化

来自英国贵族的下午茶习惯,其实并不符合高度城市化和工业化的香港生活。紧张和高压的工作氛围,以及现代人对体重控制的注重,都让下午茶看起来不是那么有必要。

我偶尔也会观察谁会在下午在茶餐厅吃东西。我发现其实并没有什么特定人群。除了人比较少之外,用餐的人群和正餐时段没有分别。其实在一个冷门的时段,来一顿丰盛且价格低廉的下午茶,还不用担心坐得太久被赶走,何乐而不为?

在香港,不单单是茶餐厅,几乎所有餐饮场所,包括本地连锁的大家乐、大快活、美心,还有国际快餐品牌如麦当劳、肯德基、吉野家……全都无一例外的在午后换上下午茶菜单。这是在其他亚洲城市很少见的。

下午茶一开始沿袭自英国文化,逐渐变为许多餐厅在生意比较清淡的下午时段招揽顾客的一种方式。也许是这种商业模式的建立,重新塑造了香港人的下午茶文化。
 

请点击《城市呼吸》系列报道,阅读更多文章。

本文为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立场。

相关标签
  • 香港
  • Hong Kong
  • 城市呼吸
  •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