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论地理风貌,重庆可谓是中国非常特别的一座城市。重庆依山而建,被称作“山城”。但是“山城”一词已经不足以概括它的地理魔幻程度,因此网友们又开始戏称它为“8D城市”,形容其维度的变幻万千。
城市中有横跨长江的索道,让开车者仿佛置身于大海中的波浪公路;穿墙而过的轻轨……有时你以为你在地面一楼,但其实你在高楼上;你以为你在高楼上时,打开另一扇门出去,却是街道……在这些众多奇特的风貌中,防空洞也是其中一景。

地理风貌独特的重庆,被称作“山城”。(图:刘晓义)
洞里天然的空调房
重庆山体纵横交错,其中有很多山体都挖设了防空洞。随着时代变迁,这些防空洞都改换了新的风貌。这一天,朋友约我在一处名叫“军哥书屋”的地方相见。我站在这个藏在老街巷里的破落入口时,还以为自己来错了地方:这就是一个偌大的防空洞。

重庆军哥书屋外观。(图:刘晓义)
眼睛还来不及惊讶,体感最先有反应——彼时室外是将近摄氏40度的高温,走进防空洞,却仿佛只有摄氏20多度的天然空调房。而视觉上更加震撼——防空洞里极为壮观。长长的防空隧道里靠墙摆满了书架,几万册的书籍,几千份的重庆老地图,几百个老搪瓷杯,几百个的旧路牌门牌……这一切构建成了一副老重庆的画卷,也成了如今网红打卡的去处。工作日店里人不多,但是顾客们仿佛在自家小院里一样,在杂乱的桌子旁看书、喝茶、下棋,十分悠闲。

重庆军哥书屋里,沿墙面收藏了许多老重庆的路牌、门牌、搪瓷杯等。(图:刘晓义)

军哥书屋里收藏了几千份重庆老地图。(图:刘晓义)
为何那么多防空洞
军哥书屋可以说是重庆防空洞改造的一个经典案例了。但我很好奇的是,为什么重庆会有这么多的防空洞?一查才知道,原来在二战时期的1938年2月18日至1943年8月23日,日本对中国当时的首都重庆进行了长达5年半的轰炸。随着日军空袭不断升级,当时的国民政府开展了防空工事建设。所以,重庆的很多山体就都被挖成了防空洞,洞与洞之间还相互通达,设置多个出入口,便于逃生。日本飞机一来,防空警报一响,人们就赶快躲进防空洞里;日本飞机一走,大家又都出来工作、生活。当时重庆城市人口大概100万,防空洞就能够容纳60万人,可见防空洞数量之多,面积之大。
和平年代,这些防空洞逐渐被荒废,一直到2018年,重庆开始实施“山城洞天”的专项行动,把防空洞改造升级。如今,防空洞俨然成为一种新的商业生态。在重庆,你可以在防空洞里看到小吃店、火锅店、停车场、博物馆、书屋等等。

防空洞成为重庆一种新的商业生态。(图:刘晓义)
近年来,中国上下一直在讨论“文旅”(文化旅游),是结合旅游业、娱乐业、服务业和文化产业的新型经济模式。重庆的防空洞可谓异军突起,将文旅产业的方方面面都纳入其中。但是,文旅产业是很容易陷入短视的局面的。文化和历史遗产,很容易就化为简单的符号,被旅游和娱乐消费掉了,城市形象的建立也就可能只是浮于表面。在平衡文化发展和商业生态之间,例如重庆防空洞这样的历史遗产,该要如何保留和发展,确实是一个文化政策的深层问题。

请点击《城市呼吸》系列报道,阅读更多文章。
本文为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