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呼吸|黄素怀】深圳蛇口:在工业的花园里挖呀挖呀挖

深圳蛇口港,这里有来往港澳及内地各港口的渡轮。(图:黄素怀)

在蛇口这样一个本来以工业为蓝图的大花园里,总有人不断挖新的坑,好像可以播下许多不同的种子,而这些种子只有在辛勤浇灌的人手下才能开出艳丽的花。

六月阳光猛烈,厄尔尼诺现象让太平洋沿岸都经受着高温炙烤。我从香港上环搭乘渡轮,不到一小时,就抵达了深圳的蛇口港。与香港仅有咫尺之遥的蛇口港,也吹拂着太平洋的热风。停泊在港口的轮船随风微微浮动。

这里是中国改革开放最早的经济特区,在现代中国发展大潮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1979年,开发区炸开山石的一声巨响,拉开了蛇口以及整个中国改革开放的序幕。这个四十多年前还是荒山滩涂小渔村的地方,以惊人的速度发展成为国际都市的中心。

码头、工业园、填海、造船这些词汇瞬间让我梦回新加坡。1961年新加坡政府在裕廊规划了六千多公顷土地的工业园区,如今已经成为亚洲最大的散装货运港。当时蛇口工业区的创立,作为中国工业园区的鼻祖,也借鉴了不少裕廊工业园的经验。从地图上它整齐的海岸线可以看出。

只是在今天,蛇口似乎走了另外一条道路。

“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

蛇口工业区的创始人袁庚在80年代提出了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这样的口号。这两句话曾做为巨型标语牌,立在蛇口工业区里,每个来上下班的工人都可以看到,如同一颗观念炸弹,深深影响着每个来深圳打拼的年轻人。腾讯CEO马化腾刚到深圳时,看到这个标语,曾为此大受震撼,觉得在当时中国的经济政治环境下,这是一个非常大胆的想法。此后深圳成为了创业者的热土。

深圳海上世界文化艺术中心里《改革先锋袁庚展》展出的海报。(图:黄素怀)

今天在深圳,我还能在一些地方看到这个口号,但它出现的地方,已经变成历史展览或者回忆往昔的墙画了。当年的新观念新办法在大家都卷不动的当下,只能带来无尽的疲劳感。这个曾经离资本主义的香港最近的地方,已经成为了资本主义最深入的地方。

把改革创新融入血液

改革融入血液的蛇口,似乎从来也没有停下制造新观念和尝试新办法的脚步。千禧年后它又开启了新一轮的改革。袁庚曾提过将蛇口建设成为最适合人类生活的地方

我想,深圳人应该逐渐意识到,生活不能只有工作。

2015年,蛇口的央企龙头招商蛇口公司提出了前港-中区-后城这样的规划,就是同时进行游轮产业、园区开发和社区发展这三个部分。这种产城融合的模式,让许多丰富当地生活的硬软件设施建设起来,比如海上世界、一座游轮主题的娱乐城。

法国制造的“明华轮”如今是海上世界的打卡点。(图:黄素怀)

在海上世界文化艺术中心,我看着艺术和设计的大小展览,以及海滨公园轻松散步的人群,感觉这里和我印象中的工业园已相差甚远。

还有,我此次来参加的蛇口戏剧节孵蛋计划,由招商蛇口推动,全力支持创作者做百分之百的原创作品,也体现了蛇口人对创新的极致追求。

漂泊的人必然是开阔的

蛇口戏剧节正进行到第二届。从乌镇到阿那亚戏剧节,戏剧节作为一种模式成为城市名片,刺激文旅消费已经有了一些成功范例。蛇口的大胆尝试,结合戏剧表演与公共空间,虽然不算完全创新,也发挥了深圳快速且包容的接纳新观念的一种精神。

在海上世界文化艺术中心举办的蛇口戏剧节。(图:蛇口戏剧节)

在十天的孵化营之中,我听到了深圳人毫无保留地分享他们对这座城市的热爱,以及对当下环境的反思。在言论空间日趋封闭的中国,这个港口城市的开明和豁达令人感动。也许这也源自深圳这个从改革开放起,就不断吸纳着全国乃至全世界各地人口的移民城市,其实并没有什么固执的想法和根深蒂固的观念。漂泊的人必然是开阔的。

观看蛇口,我想到了一首最近流行的童谣,在什么样的花园里挖呀挖呀挖,种什么样的种子开什么样的花。在蛇口这样一个本来以工业为蓝图的大花园里,总有人不断挖新的坑,好像可以播下许多不同的种子,而这些种子只有在辛勤浇灌的人手下才能开出艳丽的花。深圳就是这样一个有人播种,也有人浇花的地方。

请点击《城市呼吸》系列报道,阅读更多文章。

本文为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立场。

相关标签
  • 城市呼吸
  • 中国深圳
  •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