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播事】吃吃喝喝

6月28日 星期六 晴

我们全台出发到马六甲进行一次美食打卡之旅,就在获知美食家蔡澜逝世消息的隔天。

媒体铺天盖地的各种生平事迹报道兼缅怀哀悼,网络中最广为分享的就是先生对人生的态度。蔡澜先生言:我大半生一直研究人生的意义,答案还是吃吃喝喝。

吃,是一种生活态度,一种热情,其他的可以消失,但是热情不可以消失。

的确。广播上只要谈及任何与“吃”相关的话题,总会获得听众热烈的回应。哪里有好吃的炒虾面,哪里有少见的山瑞汤,牛车水2楼用臭草熬煮绿豆汤的阿婆还营业吗?听众都会倾囊相告。即便和吃无关的题目还是可以和美食扯上关系。犹记得有一系列的《印象古早》,邀请建筑学者谈古迹“粤海清庙”的历史、建筑美学、修复的挑战。听毕节目,听众发来信息,对昔日庙旁一摊美食,念念不忘。而后有更多类似的印象涌现,纷纷怀念从前美味。百年古刹袅袅香烟中,在温饱并非理所当然的年代,最刻骨铭心的是一碗让味蕾获得慰藉的熟食,一个地方的整体记忆才算完满了。

曾经听资深旅游业者说,新加坡游客对出游体验最重视的就是吃。只要有得买东西,游客就开心,而只要吃得好,那么哪怕景点差强人意,还是能扳回一局,一趟行程是否得人心似乎就在能否满足口腹之欲。因此安排能让旅客满意的三餐几乎是业者最重要的使命。

马六甲,是新加坡人十分熟悉的旅游胜地,是美食汇集的古城。历史和地理上和新加坡接近,都曾为海峡三州。(也称为海峡殖民地 Straits  Settlements)许多美食都是国人熟悉的南洋口味,不过却又有少许变化。例如:海南鸡饭,是我国最受欢迎的小贩美食之一,但为何马六甲的鸡饭是搓成圆球形的?据说主要是为了方便携带和食用。源于早期海南华人劳工在南洋贩卖鸡饭的传统。将米饭捏成小球状,方便劳工们直接用手抓食,也便于以扁担沿街叫卖。网上资料如此解说,那么为何新加坡的海南鸡饭却没有继续沿用圆球形饭团售卖呢?

寻觅美食是许多人闲暇时的爱好,甚至是工作的动力!为好吃的,你会多奋不顾身?不惜在人龙里一站数小时,还是立志有生之年飞往某国吃某家半年前就必须预约的米其林三星?英语里有句话形容爱吃的人是为了吃而活,而对吃不讲究的就是为了活而吃 (Live to Eat or Eat to Live) 。你是何者?

美食是味蕾的奢华和旅行,是连接人与人最便捷的交流催化剂,任何场合都能以美食风花雪月一番,分享美食就像分享快乐。有些美食适合普天同饮,有些美食镌刻在记忆的地图里,纵使物换星移,摊位消失却会在某个时刻偶尔浮现,让人凭着模糊的线索,在记忆的荒漠里独自细细品味。

相关标签
  • 专栏:广播事
  • 马六甲
  • 广播事

    声音在空中回荡之际,以书写记录心情回忆。广播说不尽,沉淀下来的,以文字诉说。

    FB: https://www.facebook.com/958Shujun/ | IG: @Iamshujun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