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关人员,简称公关,负责“公共关系”(Public Relations,缩写PR),是媒体工作者日常接触的桥梁。无论是政府机关、私营机构、跨国企业、家族老字号,甚至是单打独斗的个人,都可以聘请公关人员来协助信息传播和品牌塑造。一些机构即便拥有自己的企业传播部门,在举办大型活动时,也常会将媒体接洽工作外包给专业的公关公司(PR Agency),由他们负责安排推介会、记者会、首映会、媒体试吃、媒体预览等一系列活动。
这些年接触过的公关和公关公司不计其数。大多数时候,我们仅仅通过邮件往来,沟通安排受访者上节目的事宜,甚至从未见过对方的面,也不知道他们的声音。然而,即便是在这种仅限于文字的交流中,我们依然能够清晰地感知到对方对待工作的态度和情商指数。
一位真正优秀的公关,理应对电台定位、受众需求以及主持人时段等基本信息了然于胸。即便不清楚,至少称呼正确应该是最基本的礼貌吧?最近我就收到一封让人“无语”的邮件:对方连我的名字和姓氏都搞错了。她竟然用我英文名字的前两个字来称呼我,写着“黄淑您好”,直接把“君”当成了我的姓。更离谱的是,当我回复邮件署名“淑君”后,她下一封回信竟是“亲爱的淑您好!”。拜托,我们还没熟到这种地步好吗?
我只能说,这位公关绝对是来自外地,对本地华人名字缺乏了解。在我回复邮件后,她显然也没看懂正确的称呼方式。看来,她正面临一条 “非常陡峭的学习曲线”,需要加倍努力来适应本地的工作环境啊。
优秀的公关:化繁为简的贴心服务
不过,当然也有让人赞叹的公关。有些公关在发来新闻稿或宣传稿时,会贴心地整理出“亮点”、提供可行的访问角度,甚至拟好具体的问题。这样的公关显然做足了功课,深谙如何化繁为简,让收到邮件的人一目了然地抓住重点,真是太贴心了!
然而,有时当你回复表示有兴趣安排访问时,对方却会反问:“请问您要问什么?”呃……您不是都已经把问题拟好了吗?好吧好吧,既然如此,我就照您给的问题问,没有其他了。其实很多时候还是得看现场的互动,访问中会根据受访者的回应,再衍生出问题,不过我也能理解公关想要为受访者做好万全准备的心理。虽然有点小插曲,但整体而言,这种前瞻性的准备无疑极大地方便了我们的工作。
在众多公关中,有一位华巫印混血儿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她的主要客户是医疗集团,多年来,她总能在邮件开头就清晰说明:“这位受访者能说流利华语。”不仅如此,她还会将要讨论的病症或最新医疗器材的相关资料、数据和拟定好的问题一并附上。
尽管整封邮件都是英文,但这些详尽的访谈问题极大减轻了主持人的工作量。我们知道,医疗相关课题通常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去阅读和理解,而她提供的资料,我们只需翻译成中文即可。尽管她本人看不懂也听不懂华语,但这丝毫不影响她的工作效率。节目所需的中文名字、职衔等信息,她都能准确无误地提供。这位公关的专业精神和细致周到,无疑是行业典范。
不过,不是所有公关都是如此,很多大概连电邮发送到哪里都不清楚,连CAPITAL 958是一家中文电台恐怕都不知道,因为当我询问嘉宾是否能说流利华语时,公关反问是否能说英语?唉。
每天面对海量的邮件,从中筛选出真正契合听众兴趣、适合排期的内容,是项挑战。有些宣传稿读了真是让人哭笑不得,比如收到某夜店邀请“拉丁著名DJ或调酒师”的邮件。这不禁让人怀疑,是公关对我们的受众群体一无所知,还是抱着“宁可错发,不可放过”的心态呢?倒不是说我们不能谈夜店或调酒,但至少,那位拉美帅哥得会说华语才行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