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集英国犯罪剧“Adolesence”上线后引发热议,有人重新审视青少年犯罪问题,有人折服于少年演员Owen Cooper的表演,更多人则为本剧每一集皆一镜到底而拍案叫绝。
又一部神剧?
嗯,是不是神剧其实无须争论,因为标准因人而异,若你真心觉得好到没话说而词穷,然后很顺手地借用神明标签来表示你喜欢到极点,亦无不可。
一镜到底有否必要
先来说说此剧讨论度爆炸的一镜到底,我个人一直觉得,一镜到底就是炫技——而已。
一镜到底或称长镜头,因不切换画面,以及视线随镜头移动的特点,能让观众产生身历其境感,这是其主要作用,也是我认为的唯一作用。
以一部电影或一集剧的长度来说(假设介于40-100分钟),间中穿插一个或几个长镜头,有助于营造特殊效果,但整部片或一整集都强行一镜到底,是否有此必要?
凡事有得必有失,一镜到底虏获了亲身经历感,却也同时丧失镜头多样化,是得比失重,还是相反,也不好说,同样因人而异。
以“Adolesence”剧而言,显然得比失多,因为它得以被冠上“神剧”美誉,一大部分就是基于这门得失参半的技术。
逼真临场感,如何不NG
无可否认,本剧的超长镜头的确让人赞叹,几个难度爆棚的场景尤其让人印象深刻。
第1集从警察破门而入到嫌犯上车再一路到警局全程走完拘留程序,一气呵成,营造了极其逼真的临场感。
第2集炫技升级,动用300多名临演,镜头在学校各处不停打转,还设计了火警演习全校师生汇集的掌控高难度大场面。
名叫Ryan的男同学跳出窄窗那一幕,摄影师如同施展穿墙术;最“不可能”的是临尾从地面转空拍,堪称神乎其技。(“The Making of”有解说是在摄影机架上直升翼,让它秒变空拍机)
第3集场景主要都在审讯室,考验的不是摄影团队,而是贯串本集的两位演员如何不NG。
第4集依然考验演员,尤其饰演父亲的Stephen Graham,要边演情绪戏边假装开车(车子其实是由另外的驾驶员在操控),他此前主演的电影“Boiling Point”也是一镜到底,难得他还愿意再次挑战。
多年前台湾综艺节目有个单元叫《100秒不NG》,由徐乃麟和最近事很多的曾国城主持,他们需要和来宾一起在100秒内完成一些指定动作方可过关,是一个常有机会见到徐乃麟大动肝火的单元,仅是100秒,都能一直NG重来到怀疑人生,更何况一集约50分钟不停机?
所以“Adolesence”每一集开拍前都得彩排一星期,再预留5天时间做正式拍摄,结果几乎每集都须要拍10数次才能过关。
一镜到底缺点不少
为迁就一镜到底,某些设定会显得失真,如剧中嫌犯家离警局,驱车只花3分45秒(且车速还很慢),未免太近。同样情况也出现在嫌犯家和大卖场的距离,感觉是只要有需要,这家人去哪儿都很近。
如前文所述,一镜到底损失了运镜灵活性,也失去可能营造气氛效果的mood shots,更大问题是千篇一律的跟拍镜头,看久会腻。
人物对话时,长镜头也无法利用快速切换,让观众看到不同人物同一时刻的不同表情和反应;镜头频密跟随人物走动,很多时候也造成无用的画面浪费。
最大问题,或许是全集长镜头已经完全喧宾夺主,观众看剧时甚至更纠结于镜头要怎么带才能做到一镜到底,反而失去对剧情的专注。
技术可以眩目,但终究是对一个故事的辅助,正如一道菜在视觉摆盘上先声夺人,但味道不行,就不能算成功;一本故事书封面设计亮丽插图美观,但故事平庸,就只是哗众取宠。
电脑技术偷龙转凤
顺带一提,以现今电脑技术,要将几个长镜头无缝衔接成一个更长的一镜到底,并非不可能。
不靠电脑的伪一镜到底,著名例子有战争片“1917”,利用画面经过全黑暗地带的瞬间做交接。
“Adolesence”没有呈现全黑画面,但要做到衔接,还是有可能的;又或者剧组依照事先安排,拍了好几个全集一镜到底的版本,觉得最可用的A版的结尾部分不够B版的完美,于是将B版完美尾段偷龙转凤到A版,也有可能。
要避免台前幕后人员泄露,可要求签署保密协议——保密协议有正规法律约束力,根据情况严重性,违反者可被判罚款或坐牢,违反者亦因此丧失个人遵守承诺的信誉。至于为保密所做的道德取舍,则是另一个问题。
程序巨细靡遗,校园乌烟瘴气
“Adolesence”剧情设定为青少年犯罪,一名年仅13岁的少年被控刺杀女同学,警方追查下发现确凿证据,唯嫌犯始终不肯承认。
要说故事引人入胜,实在是过誉,第1集从少年嫌犯被捕直到被拘留,实际就一个平铺直叙的过程,巨细靡遗交待前后程序(细致到打指纹都要每只手指都拍完,当然也是为迁就一镜到底),只能说科普了平民平时不会见到的景象,并没有多大的实质戏剧情节。
第2集就比较有意思些,两位刑警来到嫌犯就读的学校,寻找线索外也请求知情的学生合作。
令人在意的是校内的乌烟瘴气,有学生将同学杀人、被杀的凶案视作玩笑,公然取乐;还有对学生顽逆无计可施而直接放弃得过且过的教师。正如那位女刑警所形容,学校不知为何,经常充斥着一股犹如自慰的味道。
可怜兮兮爆发,父母以为稳当
第3集是高潮所在,一对一心理咨询,让人见识到心理学家如何与嫌犯沟通,以达到写好评估报告的目的。
开始看来可怜兮兮的少年,突被激怒大爆发自然是看点,但这种截然相反的极端转变,1996年的刑侦犯罪电影“Primal Fear”已有过酣畅淋漓的呈现。
当年初登大银幕的Edward Norton,饰演表面看来人畜无害,其实刻意制造人格分裂的攻于心计者,精彩演绎技惊四座,因而一战成名。
Owen Cooper的表演与当年的Edward Norton尚有大段距离,但人家胜在拍摄时年仅14、5岁(他早已不是儿童,就别再称他为天才童星),而且一镜到底,所以深获大量赞美是理所当然。
最后一集聚焦家人,表达父母的崩溃、懊悔,他们一直以为少年在家最安全稳当,殊不知他的魔性就在父母的自以为是中悄然萌芽。
当然依然称赞家人演员们,但剧情和对白设计方面,虽有点感叹,却没什么震撼。(父亲和少年通话时,其实我更想看少年决定认罪时的表情,碍于一镜到底无法呈现)
非自愿单身的遗憾
剧中提到的非自愿单身(involuntary celibate,简称Incel)、男性圈(manosphere)、厌女(misogyny),都不算是很新鲜的概念。
2020年加拿大发生过一起17岁少年刺杀24岁女性的凶案,该少年就是Incel代表,因生活中无法吸引异性,产生严重厌女心理,进而通过暴力,对女性实行征服和报复。
剧中少年同样被怀疑是Incel,尤其是有女同学对她进行嘲笑的前提,而他在被迫结束心理咨询前,不断质问女心理学家是否喜欢他,间接证实了他深藏厌恶被异性否定的心理状态。
不过Owen Cooper眉清目秀,要说他演绎的角色没异性缘,或被异性排斥,似乎欠缺说服力。
作为一部犯罪剧,“Adolesence”的剧情并没有多大特异之处,可取的或许是在探讨家庭与教育课题上,有做到比较细腻。
一镜到底依然仅是个技术看点和噱头,对故事呈现并未能锦上添花,反而牺牲掉一些营造氛围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