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时尚 织出认同感

时尚是一座城市的流动美学,也是一种无声力量,编织出你 我的身份认同。 新加坡建国60年来,创意人才辈出,缔造属于这座城市的时 尚叙事。他们的故事不仅关乎服饰穿搭,更映射出这座城市 在全球时尚版图中的角色思考——是潮流的追随者,还是风 格的创造者?
Sabrina Goh Sabrina Goh 吴婉君的父亲是建筑绘图员,使她从小深受建筑形体启发。虽然没有走 上建筑道路,她在2009年开创的服装品牌ELOHIM by Sabrina Goh却以 刚柔并济的廓形成为标志风格。品牌在2021年改名SABRINAGOH,象征 着其自信、大胆的蜕变。 当年从拉萨尔艺术学院毕业就一头栽入服装设计,父母并不支持吴婉君 的决定。“他们觉得这条路会很坎坷。” 但吴婉君创立个人品牌隔年就被本地“ELLE”杂志评选为“年度设计师”, 设计作品从寄售商店的单一货架扩展至拥有专店,甚至在纽约、华盛顿、 日本等城市的百货商场上架,她的父母也放下心来。 同样的,谢倩倩在2016年创办GRAYE时,她母亲关心:“能赚钱吗?” 她坦言,服装设计师“听起来是一个很浪漫,但感觉很不赚钱的职业, 在很多人眼里更像兴趣多过正统职业”。但她凭创新、包容及可持续的 创作一次次赢得业界肯定。 不被理解的职业选择 吴婉君、谢倩倩 尽管把兴趣当职业,吴婉君也有想放弃的时候,笑称最后一次“就在上 周”,谢倩倩也心有戚戚焉。好在两人热忱没被消磨,谢倩倩分享积极 心态:“可能当天你很想放弃,然后睡一觉起来,继续!” 谢倩倩解释,做衣服就是艺术,但把设计理念化为穿戴身上的实品, “我们必须做很多取舍,很挑战团队的执行力,从始至终都是挑战”。 尽管如此,GRAYE坚守其极简中性DNA,这些年在保留其独特亚洲元素的 同时,融入国际美学和多功能巧思,自创Kimono Jacket、穿戴两用Vest Tote都成招牌。 吴婉君忆述,初期设计夸张大胆,却发现本地消费者较为保守,追求 “简约但不简单,随性但不随便”的风格,价格与实用性也是重要考量。 为此,她必须在简约设计中突破常规,取得创新和市场需求间的平衡。 她以身上Temir Oversize Shirt为例,选用了有质感的泡泡棉,袖子剪裁 和背部设计都有巧思,让一件白衬衫看似简单,却又与众不同。与此同 时,SABRINAGOH引领环保风尚,在2024年6月获B Corp认证后,正朝 着2030年达成采用100%回收、再利用或可持续材料的目标迈进。 理想与现实调和 从事服装设计难,在新加坡从事服装设计更难。吴婉君和谢倩倩提到,本 地没有完善的服装生产链,找面料、人工都得往国外跑,成本因此提高。 尽管如此,谢倩倩认为新加坡依然有地理优势。“想扩展海外市场至周边 国家,还蛮容易做起来,尤其现在还能通过社交媒体和海外顾客互动。” 走向国际,是设计师们的梦想,更是品牌生存之道。而政府在这方面的 积极推广,给设计师们很大的鼓励。吴婉君说:“新加坡时尚协会经常主 办活动让本地设计师展现自己的设计,或是在国内外开快闪店,让本地设 计能够走出国外。” 走出国才是生存之道
Jeremy Tan 著名时尚造型师Jeremy Tan(陈颖境)自90年代起为郑惠玉、范文芳、 陈洁仪等本地艺人设计造型,也曾合作国际明星如Liv Tyler和林志玲。 新加坡名模Kaci Beh(马凯施)从南洋艺术学院毕业后,一步步走上国际 伸展台,曾为Dolce & Gabbana、Emporio Armani等大牌走秀。 许多人认为造型师和模特儿的工作光鲜轻松,实则不然。 对Jeremy Tan而言,造型师不仅是搭配服饰,还需掌握时尚趋势、色彩 学等多领域知识。他不仅仅是造型师,更是一名匠师、一名艺术家,对艺 术保持纯粹热情。 对Kaci Beh来说,模特儿行业远非“靠脸吃饭”。保持外在需严格自律, 而内在的专业态度与抗压能力同样重要。她坦言面对漫长拍摄和频繁拒绝 是常态,但每一次挫折都是成长的养分。 镁光灯里外的视角 Jeremy Tan、Kaci Beh “Dress-up是一种态度,是对场合的尊重。” 这是Jeremy Tan的时尚态度,本地越来越多人也有所共鸣。他观察到新 加坡时尚产业今非昔比:“过去人家不会觉得新加坡是一个时尚之都, 如今许多本地时尚从业者成功走向海外,世界开始觉得新加坡有时尚, 希望以后会越来越好。” Jeremy Tan的观察有大局观,入行7年的Kaci Beh则从日常穿搭切入: “新加坡人因天气注重舒适,但近年受首尔、东京、纽约影响,开始尝试 层次搭配和利落剪裁,风格更具表现力。” 新加坡人的时尚观 10多年前,时尚杂志、品牌发布会是人们获取流行趋势信息的主要途径, 而互联网改变了时尚流行趋势的形成轨迹。随着社交媒体时代的到来, “超模”概念已被重新定义。 Kaci Beh分享独到见解:“确实,以前超模享有很高的声望,总是上杂志 封面、走T台,每个人都仰慕你。但现在,似乎任何人都可成为那个引领 时尚的标杆人物。在这个时代,身为一名风格百变的模特儿固然很好, 但同时也可以成为一名有独特风格的内容创作者,两全其美。” Jeremy Tan则认为资讯爆炸易让人迷失:“90年代时尚个性鲜明,如今 节奏太快,缺乏记忆点。人人可当造型师或偶像,未必是好事。”尽管 行业认知有所改善,挑战依然存在。 职业认知的蜕变 新加坡市场虽小,但联系紧密。Kaci Beh表示本地从业者会互相推荐, 工作氛围融洽;Jeremy Tan则强调新加坡作为东西方交汇点,是拓展人 脉的理想基地。 两人承认资源有限,但机遇与挑战并存。Kaci Beh认为新加坡是迈向国际 的踏板,Jeremy Tan呼吁善用双语和文化优势,也盼本地政府像韩国一 样支持时尚产业,促进行业协作。 “为什么韩国的时尚业可以如此发达?因为政府及整个行业从业者都会互 相帮忙。比如我今天要办一场活动,许多韩国艺人、模特儿都会站台, 而且是免费的,因为他们有提倡时尚行业的意识。但是在新加坡,很多人 看没酬劳、没有利益,就不去支持。我觉得大家需要相互支持,共同推动 行业发展,让新加坡时尚业多姿多彩。” 圈子小有小的好

新加坡时尚风华60载

👆 Click for more
张婷婷 SFC Gala Singapore Dress Singapore Dress “新加坡时尚教父”Daniel Boey总是以本地或亚洲品牌打造一身时髦造 型,他对于这份坚持引以为豪。出席国外时装周时,他的服装造型是街拍 摄影师的焦点,而在我们初次见面采访时,这也是最佳开场白,让气氛热 络起来。 Daniel Boey纵横本地时尚界35年,从新加坡时装周、亚洲高定时装周到 曼彻斯特时装周,他以时尚总监身份在海内外呈献过无数令人赞叹的服装 秀,也为Christian Dior、Louis Vuitton、Loewe等大牌策划项目,透过 伸展台和时尚写真呈现设计师的创作概念。Daniel Boey也在首季 “Asia's Next Top Model”担任时尚总监与评审、在2020年疫情期间打造 新加坡首个虚拟时装节 The Front Row,诸多成就奠定了他在行业的崇高 地位。 除了担任时尚总监和行业导师,Daniel Boey如今多了新身份——服装设 计师。他在介绍造型时,欣喜分享最近以已故宠物狗为灵感开创的品牌 Furry Tales by Leia,身上T恤就是新作。 “一直以来,很多人以为我是服装设计师。今年,在我迈入60岁、庆祝入 行35周年之际,我决定不让他们失望。”Daniel Boey直言,本地时尚界 若没有前景,他不会召集学徒一起创品牌。而助长这股自信的,绝对少不 了新加坡时尚协会总裁张婷婷。 本地时尚领航人 Daniel Boey、张婷婷 两人忆述,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是新加坡时尚的高光时刻,本地设计师 陈永(Tan Yoong,已故)、黄华(Thomas Wee)、高彼得(Peter Kor)、郑宝珍(Esther Tay)等享誉盛名,亚洲设计师都想在Fashion Connections(新加坡时装周前身)展出作品。后来,国际品牌引领的快 时尚崛起、国家焦点转移至其他行业、电子商务飞速发展,本地设计师只 能在日益拥挤的空间寻找声音。 张婷婷表示,本地时尚业面对两大挑战——没有制造业以及“新加坡设计 不如海外”的大众思维。为此,新加坡时尚协会(Singapore Fashion Council,简称SFC)在推动本地时尚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大方向下,也支 持本地服装品牌发展。 SFC常年举办多项活动,从战略采购、业务转型、可持续发展、进军海外 市场等方面,帮助正起步及处于各发展阶段的本地品牌。该协会也管理位 于乌节路的零售空间DORS at Design Orchard,每半年通过公开征集甄 选本地品牌入驻展销,同时设网购平台,全通路推广本地时尚。 SFC推动产业发展 本地不再有新加坡时装周、时装节等盛大活动,设计师们也少了发表作品 的华丽舞台及关注度。Daniel Boey解析,资金缺乏是停办主因。但他强 调:“这不代表本地时尚界已没落。” Daniel Boey和张婷婷提到,SFC近年举办的各类活动,像Fashion For All (倡导多元与包容性的时装秀)、SFC Gala(时尚晚宴)、Be The Change Summit(改变现状峰会)和迈入第8届的Singapore Stories (“新加坡故事”设计比赛)。本地时尚怀抱雄心,业界人士也不乏聚 集交流的机会。 张婷婷认为,本地还有基础建设、科技、便利等优势,是时候考虑再办时 装周。 Daniel Boey同意:“我真的希望我们能再办时装周,或许以线上线下的 新形式,并突出永续课题。我也希望商家们能挺身再次相信时尚。” 没时装周又怎样? 上世纪80年代,本地文化部曾邀请服装设计师呈上草图提案,为我们设计 国服。这项计划后来被搁置,说法是国服应该源自民间,不该由政府硬性 规定。 后来在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恰逢庆祝建国25年之际,本地又掀起国服 热潮。由已故前总统王鼎昌(时任职总秘书长)领导的全国职工总会,当 时大力推动以胡姬花为设计主题的“Singapore Dress”,举办过国服设 计比赛及胡姬花时装展。 尽管这些努力,新加坡依然没有国服,但我们对于代表新加坡的服装理念 已改变。Daniel Boey表示,30年前用胡姬花结合本地文化创作的“国 服”,已演变成今天的“新加坡故事”(SFC年度时尚设计比赛),让设 计师以服装为载体,述说新加坡多姿多彩的多面故事。“这非常重要, 因为它让大家诉说个人故事”。 用服装述说新加坡故事 谈到新加坡的时尚身份,张婷婷认为我们没有单一文化根基,“就如 纽约,通过兼容并蓄各种文化叙事,逐渐塑造出独特的时尚身份”。但她 看出国人两大着装特质——热爱印花,也因气候缘故非常注重实穿性。 Daniel Boey解读,新加坡时尚身份就是“多元”,尤其年轻一代对于打 扮更具冒险精神,透过社媒接触各式各样的潮流文化。“每个人都有不同 风格,这就是我们的风格。” “我们自信拥抱自己所属的风格,无需模仿,这就是新加坡今天的身份认 同。人们会穿旗袍上班、在现代面料呈现传统蜡染印花,但30、40年前, 只有在文化活动或婚礼上这么穿。这让人为之兴奋,也有助于推动本地时 尚界的发展。” 我们的时尚身份 拥建筑师专业背景的张婷婷在2023年加入SFC担任永续总监,4个月后升 任总裁。她认为新加坡时尚正处于精彩时刻,有越来越多前辈愿意指导年 轻设计师,“创意从业者也终于找到创作自信和声音”,催生出许多新颖 点子和品牌。 她指出,新加坡设计理事会与政府正共同推动"新创意阶层"的崛起。 “如果我们将时尚产业与摄影、数码设计、故事叙述等周边行业共同发展, 并结合本地举办的国际活动如F1大奖赛、本地地标如滨海湾花园,我们 有望将新加坡打造为区域创意城市——就像鼎盛时期的香港那样。通过强 化这类叙事,我们将重塑国际社会对新加坡现在和未来的认知。” 此外,从地缘政治角度看,包括东南亚、印度和非洲的“全球南方”正崛 起,这群日益壮大的消费者希望被看见、其文化与国际市场接轨。“大家 都有点厌倦那老套的说法:任何来自欧洲的东西肯定更好。实际上,他们 也在寻找新声音对吧?” 我们具时尚潜能
我的SG时尚
图片下载中

我的SG时尚风格

我们的打扮,形成新加坡独有的流动风景。
来探索以下服装首饰,尽情穿搭出专属于你的新加坡时尚风格!

City Background for iPad and above City Background for mobile
相关标签
  • SG60
  • 新加坡时尚
  • Kaci Beh
  • Jeremy Tan
  • 新加坡时尚协会
  • Singapore Fashion Council
  • Daniel Boey
  • 张婷婷
  • SABRINAGOH
  • GRAYE
  • 吴婉君
  • 谢倩倩